[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枪接触反馈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3579.9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65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甘建新;袁中;石凡鲁;高辉;李亚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6 | 分类号: | B60L53/16;B60L53/00;G08B21/24;G08B25/08;G08B7/06;H04L12/40;H04L29/08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赵中英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充电 接触 反馈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枪接触反馈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所述反馈控制系统包括设置在车载充电口的接触检测传感器、充电机、提醒系统,所述接触检测传感器用于充电枪与车载充电口的接触状态信息,其输出端连接充电机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端连接提醒系统,用于控制提醒系统给出充电枪与充电口接触状态的提醒信号。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检测到的接触状态给出提醒,方便用户得知充电枪和充电口的连接状态,及时调整充电枪或者减少由于无法得知充电枪与充电口是否充分连接造成的反复插拔;通过远程手机给出连接状态提醒和或通过本地车辆的灯光声音提醒,更加方便且智能化的实现了连接状态提醒,使得整个提醒更加简单便捷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充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枪接触反馈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很多品牌电动汽车在插拔充电枪时,由于插拔过程操作不当,导致充电枪与充电接口不良,使操作人员不知道充电枪与充电接口是否接触充分。并且很多情况下操作人员不知道接触时的具体情况,会多次插拔,并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蛮力,导致充电枪易损坏。而且在接触不良的情况下出现无法充电的现象时,会使操作人员误以为其它故障。给使用者和相关试验人员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反复用力插拔造成的充电枪损坏,更是带来经济上不必要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枪接触反馈控制系统,通过将检测的状态信息反馈给用户,方便用户及时知道接触状态,减少多次插拔确认是否充分连接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枪接触反馈控制系统,所述反馈系统包括设置在车载充电口的接触检测传感器、充电机、提醒系统,所述接触检测传感器用于充电枪与车载充电口的接触状态信息,其输出端连接充电机的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端连接提醒系统,用于控制提醒系统给出充电枪与充电口接触状态的提醒信号。
所述提醒系统包括远程提醒子系统,所述远程提醒子系统用于向用户终端发出提醒信号。
用户终端包括手机app和或智能钥匙和或车辆智能手环。
所述提醒系统还包括本地提醒子系统,所述本地提醒子系统用于通过车辆发出提醒信号。
所述远程提醒子系统包括用户终端、TSP平台、T-BOX,所述控制单元通过CAN网络连接T-BOX,用于将接触状态的提醒信号传递至T-BOX中,所述T-BOX与TSP平台连接,用于将提醒信号传递至TSP平台中,所述TSP平台与用户终端连接,用于将提醒信号传递至用户终端中。
所述本地提醒子系统包括车身控制器BCM,所述车身控制器BCM分别连接车灯系统和或喇叭系统,通过控制车辆的车灯系统给出车灯闪烁信号和或鸣笛声给出提醒信号。
所述接触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充电枪与充电口是否充分接触,包括采用接近传感器来检测充电口与充电枪的接触距离来判断接触状态和或压力传感器来检测充电枪与充电口之间的接触状态和或通过激光测距传感器检测充电枪与充电口的接触状态。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枪接触反馈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充电机检测到车辆进入到充电状态后,检测充电枪与充电口的接触状态,将检测状态反馈通过提醒系统反馈至用户。
充电机通过传感器检测充电枪与充电口是否接触充分,并将接触状态信息通过远程反馈子系统和/或本地反馈子系统反馈给用户以提醒用户。
充电机通过远程反馈子系统反馈接触信息包括:
通过充电口接触传感器来判断充电枪与充电口是否接触紧密,并将传感器测得的数值反馈给充电机;
同时在充电机中设置Charger_TouchReady标志位,用于标志接触状态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35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