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段AO串联的低碳源污水深度脱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85235.1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22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唐玉朝;伍昌年;薛莉娉;张勇;黄明;潘法康;唐义;黄显怀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o 串联 碳源 污水 深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段AO串联的低碳源高含氮污水的深度脱氮生物处理方法。工艺流程中生物处理部分污水的主流程为:进水→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一沉淀池→第二缺氧池→第二好氧池→第二沉淀池→出水,第一沉淀池的污泥在回流到第一缺氧池的过程中进行好氧硝化,第二好氧池的硝化液回流到第二缺氧池。本方法本质上是将缺氧‑好氧(AN/O)生物脱氮系统设置为两段串联方式,但采用比较特殊的工艺流程布置,且第一段系统中可选择投加吸附剂。本发明方法适用于碳源较少(碳氮比低)且凯式氮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环境保护技术领域,是一种通过对回流污泥进行氧化硝化实现碳源的充分利用,进而达到高效脱氮目的,本发明适用于含氮浓度较高且碳氮比较低的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城镇污水处理过程中,去除总氮和总磷分别需要满足一定的有机物量,由于当前城镇污水厂进水有机物浓度普遍偏低,导致城镇污水氮磷去除困难。城镇污水厂通常侧重于将总氮去除,而总磷的去除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加药来完成,故对于低碳氮比的污水如何提高总氮去除率是当前城镇污水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氮比常常难以满足不低于4的要求(规范要求值),当进水的碳氮比不能满足要求时,总氮去除率显著下降,很容易导致出水不能达标。故寻求适用于低碳源的高效低成本脱氮技术非常迫切。目前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有改变进水策略、厌氧氨氧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内源反硝化、氢自养型反硝化等多种方法,在没有好的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常常还会选择外加碳源物质。外加碳源简单,但成本高昂,污水厂难以承受;改变进水策略目前常常采用分步进水(多点进水)等措施,但工艺流程较复杂,构筑物多,运行成本显著增加;厌氧氨氧化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碳源不足的问题,但是厌氧氨氧化需要的条件非常苛刻,一般适用于高氨氮的工业废水,很难应用于城镇污水处理领域,目前基于厌氧氨氧化方法开发的脱氮工艺应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尚没有成熟工艺;多段AO串联工艺与分步进水类似,将多个缺氧池和好氧池串联,进水分为多路,在每个缺氧池处进水,该工艺具有较好的脱氮效果,但是该工艺脱氮的去除率依赖于AO的串联段数,串联段数越多脱氮效果越好,段数过多必然造成工艺构筑物非常多,运行费用显著增加。
对于高浓度凯式氮且碳氮比不足的污水,若仍采用传统处理工艺和方法处理该类废水,其总氮去除率不高,导致达到新的排放标准十分困难。为了能够做到达标排放,则需要采用深度处理技术,一般情况下工艺流程复杂,设备多,能耗和药剂消耗量较大,运行成本高昂,且运行不稳定,企业难以承受。这导致很多焦化、石油化工或某些制药企业废水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难以做到新标准的达标排放,故需要寻求经济有效的能够针对该类低碳源且高含氮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段AO串联的低碳源污水深度脱氮方法,实现对低碳源污水的高效生物脱氮,经过该方法处理后总氮去除率高且工艺流程不复杂,稳定可靠且运行成本较低。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两段AO串联的低碳源污水深度脱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 将污水排入厌氧池进行厌氧处理,使污水中凯式氮充分转化为氨氮;
步骤S2. 将步骤S1中经过厌氧处理的污水排入第一缺氧池进行反硝化处理;
步骤S3. 将步骤S2中经过返硝化处理后的污水排入第一沉淀池,污水在第一沉淀池中泥水分离;
步骤S4. 将步骤S3中经过泥水分离步骤分离出的污泥回流到第一好氧池,污泥在第一好氧池中进行硝化处理;
步骤S5. 将步骤S4中经过硝化处理的污泥排入第一缺氧池,为第一缺氧池提供反硝化的硝酸盐;
步骤S6. 将步骤S3中经过泥水分离后分离的污水排入第二缺氧池,在第二缺氧池反硝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建筑大学,未经安徽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52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