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靶向标记叶酸受体亚型手性荧光双标记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7097.0 | 申请日: | 2020-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8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旻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城建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02 | 分类号: | C09K11/02;C09K11/88;B82Y20/00;B82Y30/00;B82Y40/00;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和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4 | 代理人: | 魏骞 |
地址: | 3000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靶向 标记 叶酸 受体 手性 荧光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靶向标记叶酸受体亚型手性荧光双标记探针,涉及生物荧光探针技术领域,该荧光探针结构包括有手性量子点和叶酸耦合而形成的手性荧光双标记探针。同时还公开了一种靶向标记叶酸受体亚型手性荧光双标记探针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荧光探针中叶酸和肿瘤细胞表面叶酸受体亚型结合的现象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利用手性荧光双标记探针的光学活性在肿瘤细胞和炎症区域产生相应荧光信号响应性变化,进行手性及荧光双标记,即可用于肿瘤细胞的靶向识别和对肿瘤细胞进行空间定位和空间结构的识别。本发明还具有稳定性高,灵敏度高,使用量少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荧光探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靶向标记叶酸受体亚型手性荧光双标记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癌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进行癌症的早期诊断及有效识别可以有效提高对癌症的治疗。细胞的形态大小不一,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体积要大,核质比高,代谢旺盛,DNA和RNA聚合酶活性均高。
传统的癌细胞识别和诊断主要通过癌胚蛋白检测,酶类标志物,肿瘤抗原检测,血浆蛋白检测和同位素检测法来确定。但是传统方法均存在效率低、识别率低等缺点,随着分子生物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标记技术在肿瘤细胞的早期识别和诊断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荧光探针是在一定体系内,当一种物质或体系中某一物质性质发生变化时,荧光信号发生相应改变的分子。荧光光谱由于其检测方便、灵敏度高等优点而展现出优越的性能。
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经研究发现,与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相比,荧光量子点具有宽而连续的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可控且窄而对称,较大的Stockes位移,吸光系数大,荧光量子产率高,抗光漂白性能强,具有空间兼容性,可用于多光子荧光显微成像,这些独特的荧光特性使得量子点具有取代传统有机染料,作为新型生物荧光探针的深远潜力。
在《近场光学显微镜结合量子点标记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靶点的观察》中表明,CdTe量子点可作为新型的荧光标记材料,核壳型 CdTe/CdS量子点与叶酸偶联后稳定性较好,FA.PEG.CdTe/CdS量子点荧光探针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在高表达叶酸受体的肿瘤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肿瘤细胞荧光成像靶向研究中,采用叶酸-叶酸受体转运原理,设计肿瘤靶向荧光探针在肿瘤识别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叶酸具有相对较小的分子量以及化学毒性低的特点,而且在对肿瘤细胞标记中其叶酸及其偶联物不会被运送至溶酶体,而是留在细胞吞腔内或被释放到细胞液中,可以有效提高靶向投递的效率,因此被广泛应用。
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研究揭示,叶酸受体(FR)在大部分恶性肿瘤组织表面高度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或者低表达。叶酸受体FR有四种亚型:FR-α,FR-β,FR-γ,FR-δ。其中肿瘤细胞组织主要以FR-α和FR-β两种亚型为主,且两种亚型在同一有机体上可以同时表达。在临床诊断中,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同时会受到炎症性疾病的折磨,在炎症区域积累活化巨噬细胞而高度表达FR-β。
由于叶酸和叶酸偶联物对FR-α和FR-β这两种亚型具有相近的亲和力,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型的叶酸受体亚型识别探针,探索新的识别原理,进而提高肿瘤细胞和炎症区域的识别灵敏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靶向标记叶酸受体亚型手性荧光双标记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可以利用叶酸-叶酸受体作用的高特异性,通过叶酸和手性量子点耦合的手性荧光双标记探针的手性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和炎症区域,并进行荧光标记,提高肿瘤细胞和炎症区域的识别灵敏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城建大学,未经天津城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70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