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集中动车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88143.9 | 申请日: | 2020-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54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阳;王贤哲;张亮亮;冀文轩;周天翔;陶红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M3/04 | 分类号: | B60M3/04;B61L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杨帆;宋薇薇 |
地址: | 1160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 集中 车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力集中动车组,其包含:多个动力车以及设置在多个动力车上的车下感应器,其中,多个动力车中的每一个均设置有自动过分相装置,自动过分相装置包括:动力车微机网络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过分相主机,自动过分相主机配置为根据由车下感应器接收到的铁轨上的信号而向动力车微机网络控制系统发出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其中,动力车微机网络控制系统配置为响应于收到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而选择执行第一过分相模式或第二过分相模式,第一过分相模式或第二过分相模式的选择根据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动力集中动车组的编组情况、负载情况以及动力集中动车组所行驶的坡道情况。本发明设置两种过分相模式适用性更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集中动车组。
背景技术
电气化铁路上运行的电力机车需从接触网取电从而产生动力,而接触网所需能源由铁路附近的变电所提供。由于我国电气化铁路采用的是单相工频交流供电制式,为了平衡变电所三相供电负荷,接触网不可避免的要设置电分相设施。机车在通过分相区时,需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的方式,提前断开主断路器,切断高压供电回路,使机车依靠惯性通过分相区后再闭合主断路器恢复动力。
随着高铁线路的不断开通,动车组出行需求增长趋势向好,客流量屡创新高。随着未来动车组客运市场的不断增长,未来动车组需求市场依然较为可观。目前在高铁线路上运行的动车组均为动力分散电力动车组,具有运行速度高、运行平稳的特点,但其采购成本高、运输效率低,检修不方便一直困扰铁路运输企业。
动力集中动车组是一种经济型更强的动车组列车,运用和维护成本都比传统动车组优越。动力集中动车组与动力分散动车组相比差异主要是动力集中动车组的动力都集中在动力车上,由动力车牵引不带动力的车厢并固定编组运用,主要动力设备也集中在动力车上,动力车上不搭载乘客。
动力集中动车组的编组类型也较灵活,分为短编组,长编组及短编重联,编组中的车厢数量也可根据客运量灵活配置,如图1a-1d所示,其中,图1a是动力车+控制车短编组;图1b是动力车+动力车长编组;图1c是动力车+控制车+控制车+动力车短编重联;图1d是动力车+控制车+动力车+控制车短编重联。
在重联运用时,由于在进入分相区时断开了所有重联机车的主断路器,并需要在所有重联机车都通过分相区才能重新闭合主断路器,导致整列机车在整个过分相过程中,丧失牵引能力的时间过长,在大坡道、大负载的工况下,容易出现无法顺利通过分相区的风险。而且由于动力集中动车组特别是短编重联中的两个动力车间距较长,使用上述过分相策略,更加放大了无法顺利通过分相区的风险。故现有自动过分相策略在灵活编组的动力集中动车组上不适用。
为了使动力集中动车组的过分相策略能满足各种线路运行条件和各种编组方式的需求,需要制定此动力集中动车组自动过分相控制策略以及包含该策略的动力集中动车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动力集中动车组,该动力集中动车组可以是灵活编组的动力集中动车组,并且动力集中动车组包括适用于其的自动过分相控制策略。
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动力集中动车组,其包含:
多个动力车以及设置在多个动力车上的车下感应器,其中,多个动力车中的每一个均设置有自动过分相装置,自动过分相装置包括:动力车微机网络控制系统以及自动过分相主机,自动过分相主机配置为根据由车下感应器接收到的铁轨上的信号而向动力车微机网络控制系统发出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动力车微机网络控制系统配置为响应于收到第一信号或第二信号而选择执行第一过分相模式或第二过分相模式,第一过分相模式或第二过分相模式的选择根据以下中的至少一个来确定:动力集中动车组的编组情况、负载情况以及动力集中动车组所行驶的坡道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881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