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游离植物甾醇食品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1946.X | 申请日: | 2020-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2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郑鉴忠;郑婧;华建雄;杨思涵;朱丹;郑鹏;巫才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鉴忠 |
主分类号: | A23L33/11 | 分类号: | A23L33/1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5000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游离 植物 食品 生产 方法 | ||
游离植物甾醇食品生产包括生产游离态植物甾醇且防结晶、生产食品及其配料。游离态植物甾醇抗菌消炎、抗病毒、抗氧化,调和脏腑、平衡胆固醇。植物甾醇不溶于水,现在的片剂或胶囊、微晶乃至纳米乳化或糊精包合植物甾醇产品,人体都不能消化成游离态甾醇、难吸收,功效可望而不可即。容易吸收的植物甾醇酯是化学改性脂肪产品,工艺复杂成本高,市场前景黯淡。膳食中被纤维素包裹的植物甾醇消化困难、人体吸收低于4%,而胆固醇吸收可达70%.胆固醇代谢异常是癌症、帕金森、肝胆肺肾和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元凶。本申请的物理方法、微晶或晶体植物甾醇→游离态甾醇,生产融合植物甾醇的各种食疗产品,协同增效、促进人体代谢平衡,凸显中华食疗防病抗病优势。
技术领域
游离植物甾醇食品生产方法属于食疗养生食品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植物甾醇是植物体内微量的活性成分,在细胞中起着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植物甾醇有三类,4-无甲基甾醇、4-甲基甾醇、4,4’-二甲基甾醇。常用的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菜籽甾醇、燕麦甾醇和麦角甾醇属于4-无甲基甾醇。植物体内的甾醇有4种存在形式:游离态、甾醇酯 (脂肪酸酯和酚酸酯)、甾基糖苷和酰化甾基糖苷。游离甾醇和甾醇酯可溶于非极性溶剂如正己烷,而甾基糖苷和酰化甾基糖苷需要极性改性剂方可溶解。市场上的植物甾醇产品是晶体,不溶于水,难溶于油、人体吸收率只有0.5~4%。植物甾醇熔点高,如谷甾醇140℃、菜油甾醇158℃、豆甾醇170℃。商品植物甾醇(晶体)一般从植物油精炼皂脚、脱臭馏出物中提取。
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是植物甾醇的主要功能,补充植物甾醇能明显降低血液中TC(总胆固醇)和LDL(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而不降低HDL(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TG)含量,使LDL/ HDL比值降低,并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长期以来,人类依靠植物油、粮食、蔬菜和水果提供植物甾醇。相关资料表明,现代人每天摄入植物甾醇146mg~405mg,随着食物性质的不同而改变,纯素食者每天最高的摄入量可达1000mg。可是,植物甾醇存在于植物细胞膜,被细胞壁包裹,人体不能消化细胞壁纤维素。通过水果蔬菜摄入的植物甾醇,人体吸收不足4%,而膳食胆固醇吸收可达70%。精白米、白面粉的主食,植物甾醇含量很低。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多数人选择高蛋白、高脂肪食品。普通食物难以对抗随处可见的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导致当今心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胆石症、老年痴呆、肿瘤等慢性病患者与日俱增。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明确指出了血脂异常者每天应摄入2.0g植物甾醇或3.4g植物甾醇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 FDA) 分别对植物甾醇酯和植物甾烷醇酯的正确标识作了具体说明,对植物甾醇酯作了如下标识:“每份食物中至少含有0.65g植物甾醇酯,每天与其他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膳食一起服用两次,每天总服用量不少于1.3g植物甾醇酯,可降低心脏病发病率。
人体胆固醇总量约占体重0.2%,具有形成胆汁酸、构成细胞膜、合成激素、参与神经传导等重要功能,自身合成70%以上,食物提供不到30%,每天代谢更新1g左右。人体胆固醇不平衡,不一定是吃出来的,因此、《美国膳食指南》和 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都取消了胆固醇摄入上限。
胆固醇代谢异常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慢阻肺、肾病、肝病、妇科病、前列腺疾病、胆结石、帕金森、老年痴呆等慢性病的元凶。归根究底是胆固醇代谢失衡,导致身体代谢不平衡。人们对高胆固醇相关的上述疾病有了充分认识,但是低胆固醇被忽略。公开的资料显示,胆固醇低于正常水平的人,血管变脆、免疫力低下,心梗、脑梗、肿瘤、细菌和病毒性疾病、不孕不育、肺病、肝炎等疾病的风险更高。胆固醇不平衡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异常关系密切。表现为Hcy高、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 LDL-C)也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反而低。Hcy高是心梗脑梗的独立危险因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鉴忠,未经郑鉴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19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调节式内科护理用压迫止血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三轴TMR传感器在线校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