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公路出口弯坡匝道视线诱导系统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800405.9 申请日: 2020-08-11
公开(公告)号: CN111945603A 公开(公告)日: 2020-11-17
发明(设计)人: 杜志刚;倪玉丹;梅家林;郑号染;傅金乾;卓诗琪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E01F9/608 分类号: E01F9/608;E01F9/619;E01F15/02;E01F9/669
代理公司: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代理人: 张惠玲
地址: 430070 湖***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高速公路 出口 匝道 视线 诱导 系统
【说明书】:

发明涉及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高速公路出口弯坡匝道视线诱导系统,对于限速40km/h及以下、40~60km/h、60km/h及以上三种速度的路段区域,分别设置对应的一级、二级以及三级视线诱导系统,视线诱导系统包括在护栏底部设置高频矩形附着式轮廓标,在护栏中部设置中频组合式矩形附着式轮廓标,在护栏外侧设置中频的警示型线形诱导标,并根据不同的速度分级,在护栏内侧及上方设置圆形轮廓标、矩形附着式轮廓标以及视觉参照柱,可以提高对弯坡路段的轮廓诱导,增强驾驶人对弯道和纵坡的感知能力,有效地警示驾驶人,在匝道的起始段、中部和结束段均设置一道环形反光构造物,并在环形反光构造物下方设置车道指示器,以确保驾驶人能够在决策视距内发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高速公路出口弯坡匝道视线诱导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近几年的高速公路事故统计显示,约有四成的高速公路事故是发生在出口影响区域,其中主要事故形态为追尾、碰撞固定物和翻车。驾驶人进入出口匝道处,需要减速,前后车辆会存在较大的速度差,同时出口匝道若处于弯坡路段时,驾驶人视距、视区将会受到限制,难以获取前方道路信息,致使车辆易与前车发生碰撞,或撞上匝道外侧护栏。在夜间,驾驶人获取道路信息将更为困难,事故风险率更高。因此亟需一种低成本、安全高效的高速公路出口弯坡匝道视线诱导系统设置方法。

在公路上设置不同频率、形式、色彩的视线诱导设施组合,显示道路线形轮廓,进而对驾驶人进行有效视线诱导的方法已经被证实确实可行。逆反射设施在公路交通工程也已被广泛应用,其具有成本低、环保、易施工的优点,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速公路出口弯坡匝道视线诱导系统,在护栏底部、内侧、上方均设置多频、多形式的反光视线诱导设施,显示了弯纵组合路段的道路轮廓,可实现路段平、纵断面的线形诱导,也有利于提高驾驶人的速度感、距离感、方向感。在弯道内外侧均采用不同尺寸、不同形式的诱导设施,构成非对称式诱导系统,结合低频带车道指示器的环形反光构造物,加强了驾驶人的车道保持和方向感知的能力,便于驾驶人注意前方道路状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应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速公路出口弯坡匝道视线诱导系统,对于限速40km/h及以下、40~60km/h、60km/h及以上三种速度的路段区域,分别设置一级视线诱导系统、二级视线诱导系统以及三级视线诱导系统,视线诱导系统包括在护栏底部设置高频矩形附着式轮廓标,在护栏中部设置中频矩形附着式轮廓标,在护栏外侧设置中频的警示型线形诱导标,并根据不同的速度分级,在护栏内侧及上方设置圆形轮廓标、矩形附着式轮廓标以及视觉参照柱,在匝道的起始段、中部和结束段均设置一道环形反光构造物,并在环形反光构造物下方设置车道指示器。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的一级视线诱导系统是针对限速40km/h及以下的路段区域,包括在护栏上方设置间距为4~6m的单层圆形轮廓标,在护栏中部设置间距为20~30m的矩形附着式轮廓标,在护栏底端设置间距为4m~6m的矩形附着式轮廓标,在护栏外设置间距为20~30m的警示型线形诱导标。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的二级视线诱导系统是针对限速40~60km/h的路段区域,包括在护栏上方设置间距为6~8m的双层圆形轮廓标,在护栏中部设置间距为30~40m的矩形附着式轮廓标,其中以两个纵向排列为一组,在护栏底端设置间距为6~8m的矩形附着式轮廓标,在护栏外设置间距为30~40m的警示型线形诱导标。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的三级视线诱导系统是针对限速60km/h及以上的路段区域,包括在弯道内侧护栏上方设置间距为8~12m的三层圆形轮廓标,在弯道外侧护栏上方设置间距为8~12m的视觉参照柱,在护栏中部设置间距为40~60m的一组矩形附着式轮廓标,其中以三个纵向排列为一组,在护栏底端设置间距为8~12m的矩形附着式轮廓标,在护栏外设置间距为40~60m的警示型线形诱导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04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