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酸废液资源化回收系统及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07942.6 | 申请日: | 2020-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03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高俊峰;赵金标;王军;谢霞;丁煜;林清鹏;赵海;常勤学;郭金仓;吴宗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21/46 | 分类号: | C01B21/46;C01B21/44;C01B21/40;C01B1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吴静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液 资源 回收 系统 工艺 | ||
1.一种混酸废液资源化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游离酸吸附器、酸浓缩器以及依次通过输气管道连接的高温反应器、预浓缩器、吸收器、冷却器、硝酸转化器和脱硝反应器;所述游离酸吸附器的物料进口与废酸进管连通,所述游离酸吸附器的吸附回收酸出口与所述酸浓缩器的物料进口连通,所述游离酸吸附器的吸附后废酸出口与所述预浓缩器的物料进口连通,所述预浓缩器的物料出口与所述高温反应器的物料进口连通;所述酸浓缩器的浓缩回收酸出口与所述吸收器的物料进口连通,所述酸浓缩器的清洁液出口与所述游离酸吸附器的解吸附液进口连通,所述吸收器的物料出口与再生酸出管连通;所述冷却器上串联有一冷却循环泵和第一循环液冷却器,且所述第一循环液冷却器的出水口与所述吸收器的物料进口和/或所述游离酸吸附器的解吸附液进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酸废液资源化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与所述冷却器之间设置有洗涤器,所述吸收器的出气口与所述洗涤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洗涤器的出气口与所述冷却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循环液冷却器的出水口通过支管与所述洗涤器连通;所述洗涤器上串联有一洗涤泵,所述洗涤泵的出水口通过支管与所述吸收器的物料进口和/或所述游离酸吸附器的解吸附液进口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混酸废液资源化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硝酸转化器上串联有一转化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液冷却器,且所述第二循环液冷却器的出水口通过支管与所述冷却器或所述洗涤器连通。
4.一种混酸废液资源化回收工艺,其特征在于:
废酸进入游离酸吸附器内进行游离酸吸附;
将吸附后废酸供入预浓缩器内与高温反应器输送来的含酸性成分的气体进行热交换,使废酸中的大量水蒸发,同时对废酸进行浓缩,得到的浓缩酸液输送至高温反应器内进行高温热水解反应,生成酸性成分和金属氧化物,或者将吸附后废酸直接供入高温反应器内进行高温热水解反应,生成酸性成分和金属氧化物;
回收高温反应器内的金属氧化物并将其排出;同时,高温反应器中产生的含酸性成分的气体进入预浓缩器内进行热交换后进入吸收器内;
采用解吸附液对游离酸吸附器内吸附的游离酸进行解吸附,将形成的吸附回收酸供入酸浓缩器进行浓缩,产生的清洁液输送至游离酸吸附器内作为解吸附液,产生的浓缩回收酸输送至吸收器内作为喷淋吸收液,对吸收器内的气体进行喷淋吸收,将气体中的酸性成分吸收后形成再生酸,并回收外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酸废液资源化回收工艺,其特征在于:
吸收器内经喷淋吸收后剩余的气体进入冷却器内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气体进入硝酸转化器内,气体中的NOX被氧化为HNO3,同时通过硝酸转化器的循环液管路上的一支管将氧化吸收的HNO3溶液输送至冷却器内,与冷却器内的循环液混合后通过冷却器的循环液管路上的支管输送至吸收器内作为喷淋吸收液和/或输送至游离酸吸附器内作为解吸附液;
硝酸转化器内经氧化吸收后的气体进入脱硝反应器内进行脱硝处理,经脱硝处理后尾气达标排放。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混酸废液资源化回收工艺,其特征在于:
吸收器内经喷淋吸收后剩余的气体进入洗涤器内进行喷淋除尘,除尘后的气体进入冷却器内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气体硝酸转化器内,气体中的NOX被氧化为HNO3,同时通过硝酸转化器的循环液管路上的一支管将氧化吸收的HNO3溶液输送至洗涤器内作为吸收塔喷淋液;
冷却器内的循环液通过冷却器的循环液管路上的支管输送至洗涤器内,与洗涤器内的洗涤液混合后通过洗涤器的循环液管路上的支管输送至吸收器内作为喷淋吸收液和/或输送至游离酸吸附器内作为解吸附液;
硝酸转化器内经氧化吸收后的气体进入脱硝反应器内进行脱硝处理,经脱硝处理后尾气达标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794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