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薄拉深罐身用铝镁锰铜合金板材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09671.8 | 申请日: | 2020-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0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廖明顺;杨阳;赵丕植;黄瑞银;阙石生;兰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铝瑞闽股份有限公司;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8 | 分类号: | C22C21/08;C22F1/047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修斯文;蔡学俊 |
地址: | 350015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薄拉深罐身用铝镁锰 铜合金 板材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薄拉深罐身用铝镁锰铜合金及其板材的制备方法。所述合金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含量为:Mg 1.10%‑1.40%,Mn 0.80%‑1.10%,Cu 0.20%‑0.40%,Fe 0.20%‑0.50%,Si 0.18%‑0.4%,其余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铝合金的板材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铝合金依次进行熔炼、铸造、铣面,得到铝合金铸锭;将铝合金铸锭进行两级均匀化热处理;将铝合金铸锭进行热轧,得到热轧板;将热轧板进行冷轧得到铝合金板材。本发明所制备得到的板材的强度、伸长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能够满足0.26mm以下薄型罐身的制罐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薄拉深罐身用铝镁锰铜合金及其板材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减薄拉深罐身用3XXX铝合金板材是制造减薄拉深罐身的原料,为厚度 0.4mm以下的薄板。经过落料冲杯、多道次变薄拉深、罐底冲压成型、清洗及烘烤后,成为减薄拉深罐的白罐身,即俗称的易拉罐。由于易拉罐是用来密封储存液体的容器,其储存的碳酸饮料、啤酒等液体含有二氧化碳溶解其中形成碳酸,在震动或温度升高的状态下,碳酸会分解成二氧化碳使罐内压力增高,若罐体材料强度不够则会导致罐底反转或罐体破裂。因此,减薄拉深罐身铝合金板材对强度有较高的要求,国内外一般使用3104铝合金。此外,易拉罐的制罐过程包含深冲、变薄拉深等变形量大、变形速率快的步骤,对板材的成型性能有极高的要求,单纯提高板材强度容易导致板材成型性能降低,无法满足制罐要求。
为了降低单罐用铝量,节约成本,罐身用3104铝合金板材一直在提高其强度,进而进行板材减薄。目前,我国主流的罐身用3104铝合金板材厚度已经减薄至0.265-0.27mm,屈服强度也达到了250MPa。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减薄,则不但面临着板材强度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还面临着板材成型性能提高的问题,因为采用更薄的罐身板材制罐,其罐底需要进行二次成型来达到更好的结构强度,这对板材的成型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有的罐身用板材无法满足0.26mm 以下罐身料的制罐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厚度减薄、强度提高、成型能力更高的薄型罐身用铝镁锰铜合金及其板材的制备方法,克服现有技术中板材无法满足0.26mm以下罐身料制罐要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薄拉深罐身用铝镁锰铜合金板材,所述合金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含量为:Mg 1.10%-1.40%,Mn 0.80%-1.10%,Cu 0.20%-0.40%,Fe 0.20%-0.50%,Si0.18%-0.4%,其余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所述的一种减薄拉深罐身用铝镁锰铜合金板材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所述铝合金依次进行熔炼、铸造、铣面,得到铝合金铸锭;
步骤S2将铝合金铸锭进行两级均匀化热处理;第一级均匀化热处理的处理温度为550℃-610℃、处理时间为4h-12h;第二级均匀化热处理的处理温度为 500℃-540℃、处理时间为12h-36h;
步骤S3将两级均匀化热处理后的铝合金铸锭进行热轧,得到热轧板,热轧终轧温度为330℃-360℃,热轧板厚度为1.8mm-2.2mm;
步骤S4将热轧板进行冷轧得到铝合金板材,热轧板进行冷轧的道次数为4-6 道次,每道次压下量为30%-45%,热轧板总冷轧率为88%-90%,冷轧终轧温度为120℃-180℃。
进一步地,所述铝合金的组分及其质量百分含量为:Mg 1.29%-1.40%,Mn0.93%-1.10%,Cu 0.26%-0.40%,Fe 0.20%-0.34%,Si 0.31%-0.4%,其余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该限定组分下铝镁锰铜合金板材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铝瑞闽股份有限公司;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铝瑞闽股份有限公司;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096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