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中央支腿管梁成型生产线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14657.7 | 申请日: | 2020-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7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龙;王秋峰;高朋飞;李阳扶;周万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云西南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5/08 | 分类号: | B21D5/08;B21D53/88;B23P23/06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3 | 代理人: | 廖天云 |
地址: | 40002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央 支腿管梁 成型 生产线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双中央支腿管梁成型生产线,用于将金属板材辊压形成双中央支腿管梁,至少包括顺序排列的如下装置:开卷机,第一成型段,第一焊机,第二成型段,第二焊机。本发明实现了以生产线形式对双中央支腿管梁进行加工,实现了流水线式的作业,适用于大批量的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生产出的产品具有的高维度一致性,价格具有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防撞梁的双中央支腿管梁成型生产线。
背景技术
现代的汽车防撞梁系统包括的加固梁通常是为了其强度和抗冲击特征而设计的,以符合政府和保险业界对特定车辆的标准,但亦是为了将整车重量减到最低、将强度重量比提到最高、适合置于有限的汽车安装空间内并满足汽车在车辆前后两端的美观和功能需求而设计的。与此同时,制造该些梁的工艺和方法优选地将不想要的产品维度和质量变化减到最少,并同时将制造成本降到最低、优化可制造性和将废料减至最少。已证实,辊轧成型工艺和方法在具竞争力的价格和高维度一致性以大批量生产的防撞梁加固梁特别有效。然而,行业竞争激烈,使得即使是小改进亦可为重要的。
此外,许多上述理想特点是相互矛盾的,使得如何改进某一特定防撞梁加固梁,或如何改进用于制造该梁的辊轧成型工艺并不清楚。举例来说,较重的梁可能会更强,但会导致不可接受的车重增加。高强度物料或为优选的,但其较昂贵、难以成形并导致模具高度磨损。在辊轧成型过程期间对于金属板材边缘的定位控制精确是理想的,以便梁有精确的横截面形状,以减少沿边的公差,使得沿边的过剩物料得以减少,以将梁的重量减到最低,并便于在焊接期间的接触一致。然而,这可需额外的辊轧成型步骤和站段,以及额外的模具和软硬件控制,以上各项均须加大投入资金,并令辊轧成型过程更加复杂。
公开号为CN103221266B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一种带有单一中央支腿的管梁,记载了“一种加固梁,包括从单一金属板材形成的梁,并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其共用一共同的壁,并带有共面对齐的前壁和共面对齐的后壁,各前壁在其中包括槽形肋条”,通过共同的壁形成一个单独的支腿对对应的前壁和后壁进行支撑。这种结构在受到冲击时,两侧的第一管和第二管是没有受到支撑保护的,可能发生形变导致焊缝撕裂,使管梁发生变形失去效果。
公开号为CN206436960U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碰撞横梁,“由辊压成型构造成一体件,其中前部件的一个面上具有两个用于安装加强筋的凹入部。由于辊压成型,横截面的中部是该封闭结构的焊接处。而在所述横截面的另一侧具有三个腔体。第三个腔体位于第一个腔体和第二个腔体之间并连接这两者,并且第二个腔体的纵向延伸件正好接触或靠近所述焊接处,因此第二个腔体能够加强焊接处的结构强度”,“B字型的前壁朝向车辆前方设置,并且将由第三纵向延伸件形成的的开口朝向车辆后方,这样的设置增加了前碰撞横梁结构在碰撞中与碰撞对象的接触面积,因此增强了其抗弯性能”,而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焊缝位于前方,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发生冲击时会对焊缝直接造成冲击,对焊缝的损坏较大;另外第三个腔体,即B字形结构中间的开口是个半封闭结构,需要与车体连接才能形成封闭结构,当冲击发生在中心时,会导致该开口向两侧拉伸,导致焊缝失效,并拉坏车体连接部。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设计一种用于汽车防撞梁的整体式的双中央支腿管梁的成型生产线,用于生产一种满足轻量化要求的同时保持稳固性的汽车防撞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中央支腿管梁,采用整体式的结构,结构更加轻量化、稳固化;在用于汽车防撞梁时,对连接固定点进行保护,防止直接造成的冲击引起的损坏;同时公开一种双中央支腿管梁的成型方法,保证该双中央支腿管梁的连续成型。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中央支腿管梁成型生产线,用于将金属板材辊压形成双中央支腿管梁,至少包括顺序排列的如下装置:
开卷机,用于将金属板材开卷整形,所述金属板材至少包括第一边缘、第二边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云西南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凌云西南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46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