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17557.X | 申请日: | 202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80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全军;王浩;臧一平;王耸;刘庆;袁梓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3/00 | 分类号: | E02D3/00;E02D3/08;E02D7/18;E02D1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盛天亮 |
地址: | 212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挤密砂桩法 施工工艺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涉及地基处理领域,其包括施工准备步骤、硬壳层制作步骤、改进型挤密砂桩点预布置步骤、真空降水井点布置步骤、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布置步骤、表层强夯步骤和现场检验步骤。本申请具有使得施工设备在施工区域土壤过于松软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进场施工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基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地基处理一般是指用于改善支承建筑物的地基的承载能力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在沿海地区,一般会采用吹填的方法达到围海造地的目的,并通过施打震动挤密砂桩的方法进行地基的加固处理。
相关技术中的地基处理方式,一般采用挤密砂桩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其步骤一般是在所需加固的土壤区域中开挖若干砂桩点,并在其中灌入土料,同时进行土壤降水以提高土壤的固结程度,最终提高地基整体的密实程度,并提高地基承载力。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部分沿海地区地表土壤的土质过于松软,导致用于布置砂桩点的设备无法得到足够的承载力,难以在区域内进行正常施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挤密砂桩法施工中部分土壤土质过于松软导致施工设备难以进场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型挤密砂桩法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施工准备步骤,工作人员对施工现场场地的实际尺寸、标高及土壤分布情况进行测量,在场地内布设监测仪器,并进行施工设备的组装;
硬壳层制作步骤,在场地内间隔开挖若干明沟,开挖明沟时挖出的土料堆在明沟之间进行晾晒,并在各明沟内开挖集水井进行明排水,待明沟内表层土体固结后,将晾晒后的土料推平压实至明沟内,随后使用强夯设备对场地内进行低能强夯施工;
改进型挤密砂桩点预布置步骤,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呈3米×3米的方形阵列布置,工作人员在该步骤中先使用标记标出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的所在位置;
真空降水井点布置步骤,在3米×3米的方形范围内的4个改进型挤密砂桩点的标记位置的中心点处设置1个真空降水井点,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和各真空降水井点整体呈梅花形布置,各真空降水井点组成回路并连接有降水总管,降水总管连接有真空泵;
改进型挤密砂桩点布置步骤,将各夯管与震动锤连接,随后将各夯管的出料端对准改进型挤密砂桩点预布置步骤中标记出的改进型挤密砂桩点的所在位置,并将各夯管打入所需深度并形成砂桩管,随后将震动锤关闭并停止震动,并采用逐级灌料的方式将土料灌入至砂桩管中,直至砂桩管被填充完毕,同时夯管也从砂桩管顶端被取出,重复该步骤多次直至场地内;
表层强夯步骤,采用多次点夯和一次满夯的方式对场地进行表层强夯;
现场检验步骤,表层强夯步骤完成后,需将施工现场稳定至少28天后进行现场测算检验,测算施工完成后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工后沉降及有效加固深度等参数特征,并于所要求达到的参数进行比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沿海地区的土质较为松软,表层多为吹填土,且含水量较多,故需要进行硬壳层的制作,使其能够有效承载用于布置砂桩点的设备,提高施工成功率。并且在布置砂桩点的同时,需要持续进行真空降水,并采用多级灌料的方式将砂桩管填充密实。随后进行表层强夯以进一步提高地基的密实程度,并提高其承载能力,降低其工后沉降的程度,以满足实际的施工需求。
优选的,硬壳层制作步骤中,各明沟之间的间距为8-10米,明沟深度为2-3米,明沟宽度为1.5-2.5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未经江苏省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75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