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18521.3 | 申请日: | 202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74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冯晓龙;朱敏;曹广军;谢旭海;潘月华;熊长丽;洪佳莹;沈邢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04;B60R19/34;B60R19/38 |
代理公司: | 上海音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67 | 代理人: | 孙静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碰撞 缓冲 系统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包括车底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撞击部件,所述撞击部件包括刚性连杆,所述刚性连杆与所述车底纵梁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刚性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撞击部和第二撞击部;
第一阶缓冲部件,所述第一阶缓冲部件套设在所述刚性连杆上,并且所述第一阶缓冲部件与所述车底纵梁固定连接、限制所述刚性连杆沿所述车底纵梁的延伸方向移动;
第二阶缓冲部件,所述第二阶缓冲部件设置在第二撞击部,并可沿所述刚性连杆的延伸方向压溃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刚性连杆通过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车底纵梁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固定支架的两端设置有固定部和安装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刚性连杆连接,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车底纵梁可拆卸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卡套,所述固定卡套套设在所述刚性连杆的外周,并且所述固定卡套的内壁面设置有阻尼涂层;并且
所述安装部与所述车底纵梁通过螺纹构件可拆卸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缓冲部件包括套设在所述刚性连杆上的阻尼套筒,所述阻尼套筒的内周面与所述刚性连杆的外周面过盈配合;并且
所述阻尼套筒与所述刚性连杆接触的部分上设置有阻尼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套筒包括两个半月形衬套,所述两个半月形衬套组合形成筒状结构;并且
所述两个半月形衬套相互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并通过所述紧固件调节与所述刚性连杆的过盈配合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件包括多个阻尼块,所述多个阻尼块布设在所述半月形衬套沿周向的两端、沿所述半月形衬套的轴向依次设置,并且每个阻尼块一侧与所述半月形衬套粘接、另一侧与所述刚性连杆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阶缓冲部件包括吸能盒,所述吸能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撞击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车身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撞击部和所述第二撞击部为板状结构,并与所述刚性连杆的所述两端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根据安装车辆前防撞梁与所述车底纵梁的位置,确定所述第一撞击部的位置,并根据所述第二阶缓冲部件的尺寸确定所述第一撞击部的尺寸;
S2:根据所述车底纵梁在汽车长度方向的长度确定所述刚性连杆与所述车底纵梁的固定位置,并根据车身底部到所述车底纵梁下表面的垂向距离确定所述刚性连杆到所述车底纵梁的高度;
S3:根据所述第一撞击部在汽车长度方向的位置,测量所述位置到车身B柱后端在汽车长度方向的距离,并根据所述距离确定所述刚性连杆的长度;
S4:根据安装车辆刹车踏板到B柱前端在汽车长度方向的距离,确定第一阶缓冲部件的长度;
S5:根据车辆前端吸能盒的压溃力确定第二阶缓冲部件的压溃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中,所述第一撞击部为板状结构,并且所述第一撞击部长宽分别为所述车辆前端吸能盒的长宽的α倍,厚度为前防撞梁μ倍,其中1α2,1μ3;
所述步骤S2中,所述车底纵梁在所述汽车长度方向的长度L0与所述刚性连杆与所述车底纵梁的所述固定位置X0满足关系X0=L0/3;
所述步骤S3中,所述位置到车身B柱后端在汽车长度方向的距离与所述刚性连杆的长度相等;
所述步骤S4中,所述安装车辆刹车踏板到B柱前端在汽车长度方向的距离与所述第一阶缓冲部件的长度相等;
所述步骤S5中,所述车辆前端吸能盒的压溃力F0与所述第二阶缓冲部件的压溃力F1满足关系F1=λF0,中0λ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852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