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18521.3 | 申请日: | 202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74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冯晓龙;朱敏;曹广军;谢旭海;潘月华;熊长丽;洪佳莹;沈邢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19/04;B60R19/34;B60R19/38 |
代理公司: | 上海音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67 | 代理人: | 孙静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碰撞 缓冲 系统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及其制造方法,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包括车底纵梁;撞击部件包括与车底纵梁固定连接的刚性连杆,并且刚性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撞击部和第二撞击部;第一阶缓冲部件,套设在刚性连杆上,并且第一阶缓冲部件与车底纵梁固定连接、限制刚性连杆沿车底纵梁的延伸方向移动;第二阶缓冲部件,第二阶缓冲部件设置在第二撞击部,并可沿刚性连杆的延伸方向压溃变形。通过在车身乘员舱底部纵梁增加第一阶缓冲部件,以及在后部乘员下方增加第二阶缓冲部件,形成串联系统。引导部分撞击力由车身下方传至车身后方,增加吸能效率,同时降低前端碰撞产生的撞击力,进而减少传至乘员的碰撞力,以减少乘员伤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是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国家发明专利CN201610741627.1公开了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该发明方法通过在汽车前方保险杠与前纵梁之间加装吸能管件,实现车辆在碰撞工况下的吸能。该发明方法依然存将碰撞力及吸能过程集中在车辆前部,导致车辆前端碰撞力过大并从前至后传至驾驶员等位置,导致驾驶员及乘员潜在碰撞伤害等问题。同时,前方装置变形吸能空间有限,无法实现对高速碰撞等工况的能量充分吸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将碰撞力及吸能过程集中在车辆前部,导致车辆前端碰撞力过大并从前至后传至驾驶员等位置,导致驾驶员及乘员潜在碰撞伤害等问题、无法实现对高速碰撞等工况的能量充分吸收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在车辆发生剧烈碰撞时,能够有效减小传至驾驶员的碰撞值,保护乘员安全,并能够实现碰撞能量有效吸收的多级碰撞缓冲吸能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包括车底纵梁,还包括:撞击部件,撞击部件包括刚性连杆,刚性连杆与车底纵梁固定连接,并且刚性连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撞击部和第二撞击部;第一阶缓冲部件,第一阶缓冲部件套设在刚性连杆上,并且第一阶缓冲部件与车底纵梁固定连接、限制刚性连杆沿车底纵梁的延伸方向移动;第二阶缓冲部件,第二阶缓冲部件设置在第二撞击部,并可沿刚性连杆的延伸方向压溃变形。
采用上述方案,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辆前端保险杠与撞击部件的第一撞击部同时受到撞击,第一撞击部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前端吸能盒压溃过程中向后移动,推动刚性连杆后移,刚性杆后移过程中,在第一阶缓冲部件内向后窜动,第一阶缓冲部件使刚性连杆减速和缓冲,消耗碰撞能量。同时,刚性连杆后移进一步挤压第二阶缓冲部件,使其压溃变形,进一步吸收碰撞能量。通过在车身乘员舱底部纵梁增加降低因撞击而产生位移速度的第一阶缓冲部件,以及在后部乘员下方增加第二阶缓冲部件,形成第一阶缓冲部件和第二阶缓冲部件的串联系统。同时与车辆前端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吸能盒和纵梁装置形成并联模式,引导部分撞击力由车身下方传至车身后方,增加吸能效率,同时降低前端碰撞产生的撞击力,进而减少传至乘员的碰撞力,以减少乘员伤害。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还包括固定支架,刚性连杆通过固定支架与车底纵梁固定连接,并且固定支架的两端设置有固定部和安装部,固定部与刚性连杆连接,安装部与车底纵梁可拆卸地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辆前端保险杠与撞击部件的第一撞击部同时受到撞击,第一撞击部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前端吸能盒压溃过程中向后移动,推动刚性连杆后移,刚性连杆后移过程中带动固定支架折弯,引导纵梁前端在撞击中折弯,减少了碰撞峰值力,减小对乘员撞击伤害。即采用了诱导方式引发纵梁撞击过程中的变形,减少碰撞峰值力,减少了乘员伤害。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的一种车辆碰撞缓冲吸能系统,固定部包括固定卡套,固定卡套套设在刚性连杆的外周,并且固定卡套的内壁面设置有阻尼涂层;并且安装部与车底纵梁通过螺纹构件可拆卸地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185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