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21386.8 | 申请日: | 2020-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08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发明(设计)人: | 于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F3/00 | 分类号: | B60F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吴学颖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陆 两栖 及其 底板 补偿 纵倾 调节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包括导轨、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导轨间设置一号板单元连接轴、二号板单元连接轴、三号板单元连接轴、四号板单元连接轴、五号板单元连接轴、六号板单元连接轴、七号板单元连接轴,相邻连接轴间设置一号补偿板单元、二号补偿板单元、三号补偿板单元、四号补偿板单元、五号补偿板单元、六号补偿板单元,七号板单元连接轴连接七号补偿板单元;板单元回收结构包括前端侧装电机、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卷轴、回收架;板单元拉出结构包括后端侧装电机、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主动链轮、过渡链轮、链条、链条箱;纵倾调节结构由电动液压推杆组构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速水陆两栖车水上运动的减阻节能装置设计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包含车辆底板完整性补偿与可调式尾部阻流板的减阻装置,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水陆两栖车越来越朝着高速化的方向发展,但相较于一般船艇,两栖车重量密度大,吃水深,并且由于车轮等结构的布置要求,其车体不能呈现出完整的流线型,而多数两栖车采用车轮的旋转或直立抬升结构,对于速度显著提升后的航行工况,其减阻效果已不够充分;此外由于两栖车整体长宽比较小,在高速航行时容易出现纵倾角过大且不稳定现象,对阻力与航行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两栖车水下结构型线特征的好坏对其性能影响巨大,国外发展较好的高速两栖车,其速度可达70-80km/h,除了配备优良的动力推进系统之外,都具有良好的底部滑行面结构,其完整的流线型特征不仅能减小形状阻力,并且能够给车辆提供更大的动升力,减小整体吃水,极大改善车辆航行状态与快速性能;此外高性能船艇一般使用压浪板、尾楔形板以及截流板作为常用的节能装置,调节高速航行下的纵倾角度以减小航行阻力,对纵倾角进行限制也同时起到增加稳定性的作用。
因此设计一种兼具底部滑行面完整性补偿与纵倾调节的两栖车减阻装置,对于提升两栖车的快速性具有很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一种水陆两栖车及其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在车辆高速航行情况下具有很好的减阻节能效果。该装置主要是在车辆下水和车轮垂直抬升之后,补偿后轮窝处的底板缺口,使滑行面趋于完整以提高车辆航行性能,并且在航行过程中利用底板补偿装置的板单元作为车辆的纵倾调节板,通过调节其下伸角度,起到阻流板的效果,增大车辆的底部动压力以减小车辆纵倾角,从而降低航行阻力。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水陆两栖车底板补偿与纵倾调节装置,包括导轨、板单元回收结构、板单元拉出接收、纵倾调节结构和集成控制器;
所述导轨设置为两根,且相互平行,分别位于车辆后轮两侧,贴合车辆底板底面布置,导轨前端延伸至主车体内部,导轨末端设置为半封闭结构,允许链条通过的同时阻止连接轴从末端滑出;两根导轨之间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可沿其运动的一号板单元连接轴、二号板单元连接轴、三号板单元连接轴、四号板单元连接轴、五号板单元连接轴、六号板单元连接轴、七号板单元连接轴,相邻两根连接轴之间均设置有补偿板单元,由前至后依次为一号补偿板单元、二号补偿板单元、三号补偿板单元、四号补偿板单元、五号补偿板单元、六号补偿板单元,所述七号板单元连接轴一侧连接六号补偿板单元,另一侧连接七号补偿板单元;
所述板单元回收结构位于后轮窝前部的主车体内,包括前端侧装电机、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卷轴、回收架,所述前端侧装电机经过前端电控联轴离合器连接到卷轴,所述回收架固定于卷轴之上并随其旋转,且回收架与一号板单元连接轴固定连接;
所述板单元拉出结构位于后轮窝尾部的主车体内,包括后端侧装电机、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主动链轮、过渡链轮、链条、链条箱,所述主动链轮、过渡链轮、链条均设置两个,两个主动链轮通过连接杆固连,后端侧装电机通过后端电控联轴离合器连接到主动链轮,每条所述链条一端均固连于七号板单元连接轴,并经过渡链轮和主动链轮然后回到链条箱,每条所述链条另一端均固连于链条箱内侧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13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查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