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矿瓦斯抽采智能管网泄漏检测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23723.7 | 申请日: | 202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5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刚;申凯;刘延保;周厚权;高振勇;熊伟;巴全斌;杨利平;马钱钱;樊正兴;郝光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5/06 | 分类号: | F17D5/06;E21F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王宏松 |
地址: | 400039***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矿 瓦斯 智能 管网 泄漏 检测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煤矿瓦斯抽采智能管网泄漏检测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管网监测装置接收远程控制中心的工作指令;S2,控制器控制行走装置在管网线路上移动,对发现管网泄漏进行预警。本发明能够在对整个煤矿井下抽采管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当抽采管道泄漏时,能够自动确定抽采管路发生异常的管段,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煤矿瓦斯抽采智能管网泄漏检测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瓦斯是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瓦斯是煤炭开采过程的最主要安全隐患之一,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等瓦斯事故死亡人数长期占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同时瓦斯的热值与天然气相当,是通用煤的2~5倍,而且燃烧后很洁净,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是上好的工业、化工、发电和居民生活燃料。瓦斯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因此,对煤层赋存的瓦斯进行开发和利用,具有保障生产安全、能源供给和环保的多重意义。
瓦斯抽采是防治瓦斯事故、开发瓦斯资源的最主要手段。瓦斯抽采管网是连接瓦斯抽采泵和煤层瓦斯抽采钻孔的管网,将钻孔抽采的瓦斯输送至地面。由于瓦斯抽采管网服务时间长、所处环境恶劣,部分管路会破损发生泄漏,影响瓦斯抽采管网的安全运行。瓦斯抽采管网总长度可达十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依赖人工巡检的方式检测管网泄漏不仅效率和准确性低,而且不符合建设智能化煤矿的发展趋势,当前亟需一种煤矿瓦斯抽采智能管网泄漏检测控制方法,实现煤矿瓦斯抽采管网泄漏管路的自动巡检、准确定位与结果上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煤矿瓦斯抽采智能管网泄漏检测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矿瓦斯抽采智能管网泄漏检测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管网监测装置接收远程中心的工作指令;
S2,控制器控制行走装置在管网线路上移动,对发现管网泄漏进行预警。对其管网管道泄漏进行移动式监测,对其管网泄漏点进行预警。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中包括:管网监测装置接收到远程控制中心的工作指令后,该工作指令包括对管网线路上的管道进行巡检;控制器控制摄像头工作,拍摄管道沿途的图像数据。采集管道沿途的图像数据,便于实时了解。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中包括:
控制器判断气体监测模块采集的气体采集值与预设气体阈值间的大小:
若气体监测模块采集的气体采集值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气体第一阈值,所述预设气体阈值包括预设气体第一阈值和预设气体第二阈值,预设气体第一阈值小于预设气体第二阈值,则控制器控制行走装置继续向前移动,探测下一泄漏点;
若气体监测模块采集的气体采集值大于预设气体第一阈值,则包括:
控制器判断气体监测模块采集的气体采集值与预设气体第二阈值间的大小:
若气体监测模块采集的气体采集值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气体第二阈值,则控制器控制GPS模块工作,定位其管网监测装置所处位置;并将采集的当前管网监测装置所处位置和管网监测装置采集的气体采集值发送至远程控制中心,对其预警;控制器控制行走装置继续向前移动,探测下一泄漏点;
若气体监测模块采集的气体采集值大于预设气体第二阈值,则控制器控制GPS模块工作,定位其管网监测装置所处位置;并将采集的当前管网监测装置所处位置和管网监测装置采集的气体采集值发送至远程控制中心,对其警报;控制器控制摄像头录制视频将其发送至远程控制中心。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对管网监测装置发送至远程控制中心的数据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37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