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上车/下车支撑结构和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28819.2 | 申请日: | 2020-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8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赵起贤;曺义赞;苏蒂赫·兰帕尔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J5/10 | 分类号: | B60J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徐丽华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车 下车 支撑 结构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了上车/下车支撑结构和车辆。一种上车/下车支撑结构,包括:下门,该下门的上端被构造成相对于车身的底表面旋转并打开;下饰板,位于下门的内侧,该下饰板的上端被构造成相对于车身的底板旋转并打开;以及吸收构件,该吸收构件的至少一部分由下门和由下饰板的后表面支撑,该吸收构件被构造成吸收能量,其中,下饰板位于车身的底板与下门的内表面之间,并且其中,当下门打开时,吸收构件被展开成位于下饰板与下门之间。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下门(lower door)的上车/下车(boarding/deboarding)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尾门是为了将货物装载到车身的后部而安装在货车型车辆、厢式货车、休闲车等的后端处的开/闭门。
安装尾门以方便驾驶员进入形成在车舱中的货舱。安装在车辆后端处的尾门不仅可以方便地将货物装载到货舱中和从货舱中卸载,还可以使乘客通过车辆后部上车和下车。
此外,在车辆中尾门不仅可以安装到车辆的后部而且可以安装到车辆的前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车辆的前部和后部二者来实现货物的装载和卸载以及乘客的上车和下车。在该情况下,需要用于确保乘客方便的平坦的上车/下车支撑板和用于支撑乘客体重的结构。
同时,保险杠可以设置在尾门的下端以吸收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产生的冲击。然而,由于保险杠可吸收冲击的程度受到限制,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单独的结构来最小化冲击负载。
在该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并且因此,其可能包含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信息。
韩国专利注册第10-0383943号形成相关技术的一部分。
发明内容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下门的上车/下车支撑结构。具体实施例涉及一种这样的用于下门的上车/下车支撑结构,当乘员通过门进入或离开车辆时,该结构能够稳定地支撑负载,并且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最小化对乘员的伤害和对车辆的损坏。
本公开解决了与相关技术相关联的问题,并且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下门的上车/下车支撑结构,该用于下门的上车/下车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下门的内侧的下饰板(lower trim)和被构造成在下门打开时展开(deployed,部署)的能量吸收构件。
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下门的上车/下车支撑结构,该用于下门的上车/下车支撑结构被构造成使得:由于扭力弹簧和压缩弹簧的弹力,能量吸收构件与下门的打开和关闭结合操作。
本公开的特征不限于上述特征,并且根据以下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地理解本文中未提及的其它特征,并且参考本公开的实施例,这些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另外,本公开的特征可以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描述的部件及其组合来实现。
用于实现本公开的特征的用于下门的上车/下车支撑结构包括以下构造。
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下门的上车/下车支撑结构,该上车/下车支撑结构包括:下门,被构造成使得其上端相对于车身的底表面旋转并打开;下饰板,位于下门的内侧,该下饰板被构造成使得其上端相对于车身的底板旋转并打开;以及第一吸收构件,被构造成使得其至少一部分由下门和下饰板的后表面支撑,该第一吸收构件被构造成吸收能量,其中下饰板位于车身的底板与下门的内表面之间,并且其中,当下门打开时,第一吸收构件被展开成位于下饰板与下门之间。
在优选实施例中,下门可以设置有第一铰链部分,该第一铰链部分连接至车身的底表面,下饰板可以设置有第二铰链部分,该第二铰链部分连接至车身的底板,并且第二铰链部分可以形成为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高于第一铰链部分。
在另一优选实施例中,上车/下车支撑结构还可以包括第一加强构件,该第一加强构件连接至车身的底板,并且第二铰链部分可以连接至第一加强构件,以使下饰板旋转并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2881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