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系统的高压上电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32275.7 | 申请日: | 202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92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0 |
发明(设计)人: | 肖聪;汪斌;刘新;金力;苏磊;王为才;徐远;林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3/00 | 分类号: | B60L3/00;B60L53/20;B60R16/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首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29 | 代理人: | 刘牧 |
地址: | 441058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车载 充电 系统 高压 方法 | ||
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系统的高压上电方法,包括CP唤醒的高压上电策略、CAN唤醒的高压上电策略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均有,其中,CP唤醒的高压上电策略、CAN唤醒的高压上电策略都包括唤醒步骤、上电自检步骤、报文汇报idle状态步骤、报文汇报ready状态步骤、报文汇报working状态步骤与REQ控制步骤,同时,车载充电系统包括动力电池、交流充电设备、OBC、VCM与BMS,其中,OBC上设置有REQ开关以控制继电器的通断,从而开启或结束上电过程。本设计不仅上电步骤的可执行性较强,而且上电效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载充电设备的上电设计,属于新能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系统的高压上电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汽车行业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非常有必要,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越来越大,发展潜力巨大。电动汽车依靠电力为能源来驱动车辆,能降低汽油的使用,是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车载充电系统可通过家用交流电转换成高压直流电为动力电池供电,灵活解决了电动汽车充电问题,因此,车载充电系统是目前电动汽车领域的研究重点。
车载充电系统的主要执行单元是车载充电机(OBC),车载充电机是指固定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充电机,具有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安全、自动充满电的能力,充电机依据电池管理系统(BMS)与整车控制器(VCM)提供的数据,能动态调节充电电流或电压参数,执行相应的动作,完成充电过程。但现有技术中在进行高压上电时,操作步骤的可执行性不强,非但不利于提高上电效率,甚至会引发事故。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电步骤的可执行性不强、上电效率较低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上电步骤的可执行性较强、上电效率较高的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系统的高压上电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系统的高压上电方法,包括CP唤醒的高压上电策略、CAN唤醒的高压上电策略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均有;
所述CP唤醒的高压上电策略是指:处于休眠状态中的OBC检测到唤醒信号之后,先被唤醒,再进入上电自检,并在自检后发送网络管理报文唤醒VCM;
若上电自检未通过,则OBC通过OBC_Status报文汇报fault状态,存储故障码,进入故障处理,若上电自检通过,则OBC先通过OBC_Status报文汇报idle状态,再检测第一类条件是否都成立,若第一类条件都成立,则通过OBC_Status报文汇报ready状态,然后检测第二类条件是否都成立,若第二类条件都成立,则通过OBC_Status报文汇报working状态,在进入working状态后,先使REQ开关状态为on以控制一号线圈,从而闭合一号开关,再由OBC输出电压和电流;
所述车载充电系统包括动力电池、交流充电设备、OBC、VCM与BMS,所述OBC上的BAT+、BAT-接口之间连接有低压电源,所述交流充电设备上的CC接口、CP接口分别与VCM、二极管的一端相连接,VCM的另一端与OBC上的CAN_H、CAN_L接口均连接,同时,CAN_H、CAN_L接口与BMS均连接,所述二极管的另一端与OBC上的CP接口、一号电阻、二号电阻的一端相连接,二号电阻的另一端与BAT-接口相连接,一号电阻的另一端与继电器内的一号开关的一端相连接,一号开关的另一端与BAT-接口相连接,继电器内的一号线圈的两端分别与REQ开关、接地端相连接。
在CP唤醒的高压上电策略中,在汇报idle状态与检测第一类条件是否都成立之间,OBC检查CP信号,若CP电压不为0,OBC_CPStatus设为Connected,否则设为Disconnec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22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