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旋线半自动绕制设备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4403.X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7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陈卫华;郭西洋;杨茂祥;夏圣霞;储轶芳;吴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1F3/04 | 分类号: | B21F3/04;B21F2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149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旋线 半自动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线半自动绕制设备及方法,主要包括绕线机构和由线包夹紧机构、部件定位机构、拉线机构、放线长度控制机构构成的放线机构,绕线机构置于绕线工作台上,放线机构安装于放线工作台上,绕线工作台与放线工作台相互独立。本发明可实现不同长度螺旋线的半自动化绕制工作,可在绕制过程中同时安装其他部件,具有操作简单,灵活的特点,包含自动绕制、自动夹紧、自动拉线、可调线长控制等功能,可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以保证该工序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产量需求;应用于螺旋线的绕制成型,尤其适用于内部需要安装其他部件且长度不超过7米的螺旋线精密绕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自动化设备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旋线半自动绕制设备及方法。
背景技术
某型号军工产品用线包及螺旋线的组成比较复杂,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完整的防水扁平导线,整根导线的长度最长达上百米,螺旋线部分长度长,且不固定。螺旋线中间还需穿过其他部件。整个线包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其中最耗时耗力,影响成品率的工序为螺旋线绕制过程。由于产品性质,当前并无成熟设备可用于本螺旋线的绕制。现有绕制技术操作复杂,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螺旋线半自动绕制设备及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这种螺旋线半自动绕制设备,主要包括绕线机构和由线包夹紧机构、部件定位机构、拉线机构、放线长度控制机构构成的放线机构,绕线机构置于绕线工作台上,放线机构安装于放线工作台上,绕线工作台与放线工作台相互独立。
所述绕线机构主要包括绕线工作台和其上安装的驱动机构、钢丝夹紧部分、绕线钢丝、钢丝支撑尾座,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部分、联轴器及转动轴,驱动机构通过连接的钢丝夹紧部分夹紧绕线钢丝并带动绕线钢丝旋转,转动轴一端通过联轴器与驱动部分相连,另一端固定连接钢丝夹紧部分,钢丝支撑尾座支撑绕线钢丝的另一端,钢丝支撑尾座上设有开口槽。
所述线包夹紧机构主要包括由制动器、联轴器、夹紧工装构成的制动部分,以及由横向驱动部分、顶针构成的自动夹紧部分,横向驱动部分驱动顶针顶在线包的中心孔上,横向驱动部分为气缸,气缸通过气缸支撑架固定在绕线工作台上,制动器通过联轴器连接夹紧工装并控制夹紧工装的制动状态,夹紧工装上设有与线包安装位置处相匹配的安装槽,以夹紧线包不打滑。
所述部件定位机构主要包括由前限位立柱、后限位立柱构成的前后限位机构,以及由限位立柱、限位夹构成的轴向限位机构,限位立柱安装在放线工作台上,限位夹上开有限位槽,限位槽宽度大于线缆厚度但小于需要装在电缆上的细套管厚度,限位夹与限位立柱铰接。
所述拉线机构主要包括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安装架、电磁离合器、支撑板A、支撑板B、支撑板C、动力滚线轮、随动滚线轮、连接块、导向杆、弹簧、连接板、锁紧机构、弹簧搭扣,支撑板B与支撑板C通过连接块连接为一体,动力滚线轮通过电磁离合器与驱动机构连接,通过控制电磁离合器的开闭来控制动力滚线轮是否转动,动力滚线轮与支撑板A与支撑板B铰接且两端安装轴承,随动滚线轮与支撑板B、支撑板C之间设有导向机构,导向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随动滚线轮上的导向杆及设在支撑板B、支撑板C上与导向杆匹配的导向孔,导向杆数量为二,且两个导向杆通过连接板固定,导向杆与支撑板B、支撑板C之间还设有弹簧和锁紧机构,在无外力状态下,弹簧将导向杆顶起,带动随动滚线轮抬起,从而不与动力滚线轮接触,锁紧机构包括弹簧搭扣,拉上弹簧搭扣时,拉动导向杆向下运动,带动随动滚线轮向下运动,将随动滚线轮与动力滚线轮接触。
所述放线长度控制机构主要包括支撑架、导向架、微动开关固定件、连接件、微动开关,导向架通过支撑架固定在放线工作台上用于线缆的导向,微动开关通过微动开关固定件固定在导向架上用于感应已放线缆长度,微动开关采用对称布置,保证线缆长度过短时可碰到微动开关,两个微动开关的固定件通过连接件连接。
这种螺旋线半自动绕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44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