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供无人机投放的联排蜂卡、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5403.1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7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方美娟;王勤英;王玉波;宋凯;罗智心;何晓庆;刘冬;张恒;王彦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K67/02;B64C39/02;B64D1/1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开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27 | 代理人: | 赵俊娇 |
地址: | 05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机 投放 联排蜂卡 制作方法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无人机投放的联排蜂卡,包括底板、盖板和支撑条;底板、盖板和支撑条均采用可降解纸质材料制成;支撑条支撑在底板和盖板之间且与底板和盖板粘接连接。底板和盖板设有横向和纵向的齿孔线,齿孔线交叉形成若干小方格,在底板小方格内设有涂胶区,利用粘胶将赤眼蜂蜂蛹粘接固定、封装在小方格内。使用前,撕开齿孔线得到若干个类似火柴盒形状的轻巧蜂卡,将其横向叠放在无人机的卡槽内。遥控无人机飞行至目标田块上方,遥控无人机的推卡器将蜂卡按预定间距投放,不仅操作简便、省时、省工,还具有单位面积内释放点更多、更均匀、按需求随时调整释放间距等特点,有利于赤眼蜂的快速均匀扩散,提高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无人机投放的联排蜂卡、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螟和棉铃虫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棉害虫。尤其在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二者已上升为该地区夏玉米穗期最主要的害虫。由于玉米螟和棉铃虫均具有钻蛀性危害的特点,尤其在穗期藏于玉米穗中危害,运用常规防治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目前对玉米螟和棉铃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然而随着近年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原因,玉米螟和棉铃虫抗药性水平不断提高(王振营,鲁新,何康来,周大荣,2000,我国研究亚洲玉米螟历史、现状与展望,沈阳农业大学学报,31(5):402-412;汤锋,岳永德,花日茂,1998,棉铃虫抗药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5(3):255-259.),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引起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这些不利因素促使人们寻求环境相容性更好的害虫防控手段,其中就包括运用寄生蜂为代表的天敌昆虫对其进行生物防治。
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分别是黄淮海地区玉米螟和棉铃虫的优势寄生蜂。目前赤眼蜂主要是通过大卵(柞蚕卵和蓖麻蚕卵)和小卵(米蛾卵和麦蛾卵)来进行规模化繁殖。采用大卵作为寄主进行释放的主要有赤眼蜂袋式放蜂器(ZL98239636.8),赤眼蜂盒式放蜂器(ZL200620029161.4),以及目前使用无人机释放中使用较多的赤眼蜂蜂巢球(ZL201930362444.3)。
然而,上述几种放蜂器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包括两个:第一,有的放蜂器采用不易降解的PVC材质(ZL200620029161.4),投放在田间后所需的降解时间较长,会给农田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第二,每个容器内盛装大量大卵赤眼蜂,所以在单位面积内释放点数量较少,易导致寄生蜂分布不均匀。例如:利用盒式放蜂器一次放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ZL200610017085.X)中,每亩地仅2个释放点,且每个释放点释放的赤眼蜂数量较大,易造成赤眼蜂不能快速均匀扩散,防治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此外,国内已研制了小卵繁蜂释放器(ZL201120502819.X),但未与无人机释放技术相结合。利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操作简便、省时、省工,是未来生物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尚且缺少适合无人机投放的小卵赤眼蜂蜂卡及其配套使用方法。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供无人机投放的联排蜂卡和制作方法,专供无人机携带和释放,不仅操作简便、省时、省工,还具有单位面积内释放点更多、释放更均匀、按照需求调整释放间隔等特点,有利于蜂的快速均匀扩散,提高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供无人机投放的联排蜂卡,其包括底板、盖板和支撑条;所述底板、盖板和支撑条均采用可降解纸质材料制成;
所述底板和盖板分别由M条纵向齿孔线和N条横向齿孔线分割成(M+1)*(N+1)个方格;所述底板上的纵向齿孔线与所述盖板上的纵向齿孔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所述底板上的横向齿孔线与所述盖板上的横向齿孔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未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54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