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锅炉余热处置煤泥的工艺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6305.X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76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孙浩;景武;吴淼;王婷婷;刘清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大清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K1/04 | 分类号: | F23K1/04;F23K3/00;F26B11/02;F26B21/00;F26B25/00;F23J1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锅炉 余热 处置 工艺 系统 | ||
一种利用锅炉余热处置煤泥的工艺及系统,该工艺包括上料步骤,将煤泥除杂、破碎输送至干燥机内,使之具备适合干燥的特性;干燥步骤,将锅炉热烟气引入干燥机内作为热源,经与煤泥直接接触进行热交换使煤泥脱水干燥;掺烧步骤,将干燥后的煤泥输送进锅炉内掺烧,实现煤泥的最终处置;废气处理步骤:将干燥机排出的蒸发湿气经除尘、脱硫处理后从烟囱排放,环保达标。本发明实现了环保的利用锅炉余热处置煤泥,提高锅炉掺烧系统的运行稳定可靠性,节省锅炉燃煤资源,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并消除了上述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体废弃物处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利用锅炉余热处置煤泥的工艺及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和煤炭消费大国。煤炭洗选是使原煤成为洁净燃料,提升煤炭质量、提高煤炭燃烧效率、减小大气污染的重要技术措施。
煤泥是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煤泥中含有大量可燃性成分,具有较高热值,弃之不用非常可惜,而且由于露天堆放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目前,我国采用电站锅炉掺烧煤泥是煤泥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不仅能够节省燃煤资源,而且还能变废为宝,对煤泥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现有利用锅炉余热处置煤泥的工艺存在诸多问题。如①煤泥干燥排出的蒸发湿气经旋风分离器后直接从烟囱排放,粉尘排放无法达标;②煤泥含水量过高极易造成电站输煤系统堵塞。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和缺陷,有必要研究一种利用锅炉余热处置煤泥的工艺及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电站锅炉余热处置煤泥的工艺及系统,实现对现有利用锅炉余热处理煤泥工艺及系统的改进。
本发明的利用电站锅炉余热处置煤泥的工艺包括:上料步骤,将煤泥除杂、破碎后输送至干燥机内,使之具备适合干燥的特性;
干燥步骤,将锅炉一部分热烟气引入干燥机内作为热源,经与煤泥直接接触进行热质交换使煤泥脱水干燥;
掺烧步骤,将干燥后的煤泥输送进锅炉内掺烧,实现煤泥的最终处置;
废气处理步骤:将干燥脱水设备排出的蒸发湿气经除尘、脱硫处理后从烟囱排放,环保达标;
作为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干燥步骤中,锅炉的一部分热烟气从脱硝装置出口及布袋除尘器出口被引入干燥机作为热源,与煤泥直接接触进行热质交换使煤泥脱水干燥;
作为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废气处理步骤中,所述干燥机内的蒸发湿气经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和脱硫除尘系统处理后从烟囱排放;
作为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掺烧步骤中,干燥机卸出的干煤泥和干燥机蒸发湿气经除尘器处理后排出的煤泥尘,一并由干煤泥收集皮带收集后通过电站输煤皮带送入锅炉掺烧。
作为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干燥机为直接接触式干燥机,其干燥温度为200℃-320℃,干燥后煤泥含水率为12%-15%。
作为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煤泥为含水率为25%-35%的煤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锅炉余热处置煤泥的系统,包括:上料单元,将煤泥除杂、破碎后输送至干燥机内,使之具备适合干燥的特性;干燥单元,将锅炉的一部分热烟气引入干燥机内作为热源,经与煤泥直接接触进行热质交换使煤泥脱水干燥;掺烧单元,将干燥后的煤泥输送进锅炉内掺烧,实现煤泥的最终处置;废气处理单元:将干燥机排出的蒸发湿气经除尘、脱硫处理后从烟囱排放,环保达标;控制系统,用于控制上料单元、干燥单元、掺烧单元和废气处理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本发明,利用锅炉余热处置煤泥,干燥机排出的蒸发湿气经除尘、脱硫处理后从烟囱排放,环保达标,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大清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大清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63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