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活检操作力感知功能的一次性活检钳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49738.0 | 申请日: | 202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10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宋智斌;张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0/06 | 分类号: | A61B10/06;A61B10/04;A61B90/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蒙蒙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活检 操作 感知 功能 一次性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活检操作力感知的一次性活检钳装置,包括测量部分和活检钳部分;测量部分包括把手、套筒、拉压力传感器和卡扣,套筒的一端与把手固定连接、套筒的另一端与拉压力传感器固定连接,拉压力传感器与卡扣能拆卸地相互连接;活检钳部分包括操作杆、滑环和活检钳;活检钳设置在操作杆的末端,滑环套设在操作杆上并能相对于操作杆滑动以带动活检钳的钳口张开或闭合;操作杆的首端与卡扣能拆卸地相互连接以实现活检钳部分与测量部分的连接与断开。本发明本可以用于实时显示活检钳夹取组织时手部施加的外力,医生可以通过操作力数据显示以及图像初步判定取活检组织的硬度以及判别组织是否完全被夹断,从而避免由撕扯引起的出血等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活检操作力感知功能的一次性活检钳装置。
背景技术
在内窥镜检查中,需要进一步对病变组织进行检查时,使用活检钳采集组织样本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使用活检钳夹取病变组织,具有创伤小,痛苦小等优点。目前,活检钳取样主要依靠内窥镜的观察下对疑似病变组织进行夹取操作。对于某些病变组织可以通过组织的硬度来初步判断其是否为病变组织,通常医生会根据经验初步判断,对于病变概率高的组织进行活检取样,提升活检组织阳性率。然而这些靠经验的操作难以量化及推广,而且往往活检的效果受医生个人经验影响较大。此外,对于活检取样是否完成也需要准确判断,如果判断不准确,在活检取样未完成的情况下撤出活检钳容易造成组织撕扯,导致过度损伤以及出血过多等严重后果。具有力量化感知功能的活检钳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套具有力感知检测功能的活检钳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目前活检钳操作中存在的无法量化操作力大小以及操作力不足导致组织撕扯和出血过多等问题,提供一种可以进行活检操作力感知与测量的新型活检钳。考虑到目前大多数活检钳为一次性使用,为降低新型活检钳成本,同时保留活检单元一次性使用的优势,本发明提出可插拔的分离式设计思路,操作力测量单元与活检执行单元采用可插拔式卡扣连接,活检执行单元方便更换,操作力测量单元经过简单消毒处理便可使用,保证了活检过程中的操作简便、安全、卫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活检操作力感知的一次性活检钳装置,包括测量部分和活检钳部分;
所述测量部分包括把手、套筒、拉压力传感器和卡扣,所述套筒的一端与所述把手固定连接、所述套筒的另一端与所述拉压力传感器固定连接,所述拉压力传感器与所述卡扣能拆卸地相互连接;
所述活检钳部分包括操作杆、滑环和活检钳;所述活检钳设置在所述操作杆的末端,所述滑环套设在所述操作杆上并能相对于所述操作杆滑动以带动所述活检钳的钳口张开或闭合;所述操作杆的首端与所述卡扣能拆卸地相互连接以实现所述活检钳部分与所述测量部分的连接与断开。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的末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套筒的圆孔,所述套筒与所述把手连接的一端为细端,该细端插入至所述把手的圆孔中,并通过过盈配合或粘接方式紧密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拉压力传感器通过螺柱与所述卡扣能拆卸地相互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操作杆的两个对称的柔性卡爪,每个所述柔性卡爪底部均与所述卡扣相连,每个所述柔性卡爪的顶部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操作杆在活检操作过程中与所述卡扣发生脱离的向内的凸起;所述操作杆的中心开设有用于与两个所述柔性卡爪配合的长孔。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内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操作杆发生轴向运动的限位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实时测量活检钳夹取组织时手部施加的操作力,并可将结果通过信号处理系统以及显示系统呈现给医生,医生可以在活检操作过程中实时掌握操作力的大小,结合内窥镜的图像显示对组织的病变可能性进行初步的判断,同时也可以判断组织是否被完全被夹断,从而避免由撕扯引起的出血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一种具有活检操作力感知功能的一次性活检钳装置爆炸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97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原料多级出料的方法及原料多级出料设备
- 下一篇:一种瑜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