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量数据BIM模型的轻量化显示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64586.1 | 申请日: | 2020-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45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张社荣;王超;刘婷;于琦;金磊;巩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0;G06T17/00;G06Q10/10;G06Q50/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曹鹏飞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量 数据 bim 模型 量化 显示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量数据BIM模型的轻量化显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待建模的水利引调水工程建筑物类别创建初始整体BIM模型;将初始整体BIM模型转换成轻量化显示的gltf格式的BIM模型;获取与待建模的水利引调水工程建筑物相关的海量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和预处理,并将海量数据与各个gltf格式的BIM子模型建立关联;搭建轻量化平台;对轻量化平台的可视区域内的BIM模型进行分层次加载,并剔除BIM模型中的不可见BIM构件;检索BIM模型中的相关BIM构件,针对性显示与其对应的相关数据。本发明能够融合海量数据,且能避免几何信息丢失,并能提高BIM模型的显示速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海量数据BIM模型的轻量化显示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和运营维护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能够依托在更为直观、便捷的信息化云平台条件下进行运营维护。但是由于水利工程涉及的建筑物众多、结构复杂,数据信息量庞大,因此在运营维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众多的信息遗漏、定位困难等问题。要使得水利工程能够更好地开展后期的运营维护工作,必然要使得水利工程建筑物与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可视化显示,同时要满足数据传输的及时性,这些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运营维护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引入海量数据的BIM模型作为依托搭建水利工程运营维护的监控预警云平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而海量数据BIM模型的轻量化显示又是促使平台顺畅运行的核心保障,因此研究海量数据BIM模型的轻量化显示方法就十分必要。
现如今,从轻量化显示方法方面考虑,常见的对于BIM模型轻量化显示的方法主要有运用商业软件建立简单的几何模型进行可视化显示、运用模型格式转换插件对模型进行压缩处理、利用自主研发的轻量化引擎对模型渲染进行优化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现有BIM模型轻量化显示方法所存在的缺点如下:
第一、模型简化法:适用于BIM模型本身的结构特点在可视化应用时不是十分重要,可绘制简单的几何模型来代替原本复杂且文件较大的BIM模型,此方法不能体现BIM模型的几何细节,模型精度很低,没有体现BIM模型的价值,只注重非几何信息,无法提供逼真直观的模型观感。
第二、模型格式压缩法:适用于模型体积较大,模型文件格式复杂,读取效率低的BIM模型,此方法虽然可以大大减小模型文件大小,但是会损失很多非几何信息,使得BIM模型仅代表的几何形状,没有发挥BIM模型信息的完善性。
第三、渲染优化法:适用于BIM模型不方便进一步处理,通过调整优化GPU的渲染算法,来对BIM模型的渲染区域、数据传输形式进行控制,此方法需要开发人员进行不断的算法调优,技术成本较高,且不能保证最终的轻量化显示效果。
因此,目前BIM模型轻量化显示的方法不是很多,各种方式也都存在诸如没有融合海量数据、几何信息丢失等不同的缺陷,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度不高。如何提供一种能够融合海量数据,且避免几何信息丢失,并提高BIM模型的显示速度的海量数据BIM模型的轻量化显示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量数据BIM模型的轻量化显示方法,实施步骤简单、实现方便、可操作性强,大幅度提高了海量数据BIM模型的在Web端平台的渲染显示速度,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能确保满足水利工程运营维护可视化平台的场景仿真与监控预警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海量数据BIM模型的轻量化显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根据待建模的水利引调水工程建筑物类别创建多个BIM子模型,并按照实际建设次序将各个BIM子模型首尾相接,形成初始整体BIM模型;
步骤S2、将所述初始整体BIM模型转换成轻量化显示的gltf格式的BIM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6458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