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大肠杆菌与志贺菌甄别的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74531.9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58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肖迪;李天一;金东;张炳华;熊衍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7/64 | 分类号: | G01N27/6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陈征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大肠杆菌 志贺菌 甄别 试剂盒 | ||
1.一种特征蛋白在甄别大肠杆菌和志贺菌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蛋白为带电尸胺,所述带电尸胺的特征峰质荷比
所述反应液为5-10 mg/L磷酸吡哆醛的PBS溶液;所述生化试剂含有质量比为1:1-5的赖氨酸和鸟氨酸;生化试剂与反应液的质量体积比为4-12:1 mg/ml。
2.一种甄别大肠杆菌和志贺菌以及鉴定宋内志贺菌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含有生化试剂、反应液、标准校正液,所述生化试剂中含有赖氨酸和鸟氨酸,二者质量比为1:1-5;所述反应液为 5-10 mg/L磷酸吡哆醛的PBS溶液;生化试剂与反应液的质量体积比为4-12:1mg/ml;
所述试剂盒基于MALDI-TOF MS对待测细菌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以待测细菌是否具有带电尸胺的特征峰质荷比
当检测到待测细菌具有带电尸胺特征峰
当没有检测到带电尸胺特征峰m/z 103.12±0.1,待测细菌为志贺菌;
当没有检测到带电尸胺特征峰m/z 103.12±0.1,但检测到带电腐胺特征峰m/z 89.10±0.1时,则待测细菌为宋内志贺菌;
当没有检测到带电尸胺特征峰m/z 103.12±0.1,也没有检测到带电腐胺特征峰m/z89.10±0.1时,则待测细菌为志贺菌的A群、B群或C群。
3.一种大肠杆菌和志贺菌的非疾病诊断目的的鉴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液体培养基培养到对数生长期的待测菌接种到反应液中,待测细菌样品接种到反应液的接种量为接种后的反应液浊度为0.2-1.0麦氏单位化试剂与反应液的质量体积比为4-12:1 mg/ml;
再加入生化试剂,28-42 ℃下孵育1-8小时孵育;所述待测菌为已知属于大肠杆菌或志贺菌,但不确定是大肠杆菌还是志贺菌;
所述反应液为5-10 mg/L磷酸吡哆醛的PBS溶液;所述生化试剂含有质量比为1:1-5的赖氨酸和鸟氨酸;
(2)离心,取上清液点到质谱仪样本靶上,自然干燥后在样本上覆盖基质饱和溶液;
(3)采用MALDI-TOF 质谱仪采集数据,根据带电尸胺和带电腐胺的相应特征峰m/z103.12±0.1、89.10±0.1的出峰情况给出待测细菌的鉴别结果;
当检测到待测细菌具有带电尸胺特征峰
当没有检测到带电尸胺特征峰m/z 103.12±0.1,待测细菌为志贺菌;
当没有检测到带电尸胺特征峰m/z 103.12±0.1,但检测到带电腐胺特征峰m/z 89.10±0.1时,则待测细菌为宋内志贺菌;
当没有检测到带电尸胺特征峰m/z 103.12±0.1,也没有检测到带电腐胺特征峰m/z89.10±0.1时,则待测细菌为宋内志贺菌的A群、B群或C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鉴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孵育为37℃下孵育4小时。
5.根据权利要求3-4任一所述的鉴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质谱仪为MALDI-TOF MS质谱仪,采用反射或线性模式采集数据,采集范围为0-200 Da,调整总采集频次使谱图总强度大于10000;采用标准校正液质控校正仪器,使质量偏差小于300ppm。
6.一种非疾病诊断目的的鉴定宋内志贺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液体培养基培养到对数生长期的待测细菌样品接种到反应液中,待测细菌样品接种到反应液的接种量为接种后的反应液浊度为0.2-1.0麦氏单位化试剂与反应液的质量体积比为4-12:1 mg/ml;
再加入生化试剂,28-42 ℃下孵育1-8小时孵育;所述待测细菌已知属于大肠杆菌或志贺菌,但不确定具体属种;
所述反应液为5-10 mg/L磷酸吡哆醛的PBS溶液;所述生化试剂含有质量比为1:1-5的赖氨酸和鸟氨酸;
(2)离心,取上清液点到质谱仪样本靶上,自然干燥后在样本上覆盖基质饱和溶液;
(3)采用质谱仪采集数据,根据带电荷尸胺和腐胺的相应特征峰m/z 103.12±0.1、89.10±0.1的出峰情况给出待测细菌的鉴别结果;
当没有检测到带电尸胺特征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453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