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升配方奶粉成分均匀性的混料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75559.4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0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吴桐;詹智钧;赵怡晴;侯艳梅;谢奎;陈瑶;李迪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普诺凯营养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C9/16 | 分类号: | A23C9/16;A23C9/12;A23C9/158;A23C9/152 |
代理公司: | 长沙优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43 | 代理人: | 周栋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升 配方 奶粉 成分 均匀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配方奶粉成分均匀性的混料方法,所述方法是先将组成配方奶粉成分中的益生菌和芳香物质成分进行一阶预混,预混时间为5~10min,得一阶预混料;然后将组成配方奶粉成分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包括益生元在内的其他成分进行二阶预混,预混时间为10~20min,得二阶预混料;再将组成配方奶粉成分中的乳基粉、一阶预混料、二阶预混料进行气流混料,混料时间为30~100s。本发明采取多级混料方案,并利用气流混料机进行主混料,解决了干混过程中往往存在混料不均匀,抽检不合格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升配方奶粉成分均匀性的混料方法。
背景技术
配方奶粉的生产遵循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产品必须营养充足且要保证微生物安全。因此,营养成分的稳定性和质量控制是生产过程的两大关键点。
干法混合工艺(简称干法)是指将生产配方奶粉所需的粉状配料成分在干燥状态下进行处理和混合,最终形成产品的生产工艺,包括预混料混合包装及成品混合包装。干法工艺能耗低,对设备、建筑、以及相关维护的投资少。但也正是因为工艺简单,过程中没有杀菌工序,造成干法工艺对微生物的管控比较困难和复杂,这也就意味着所生产的奶粉的微生物含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的微生物含量。
湿法混合工艺是指用生鲜乳或用全脂乳粉回溶形成液体,加入各种辅料,经过喷雾干燥制成奶粉的工艺,通常包括配料、热处理、浓缩、干燥等工序。湿法工艺能使奶粉中的营养成分分布均匀。并且,由于加工过程中引入了巴氏杀菌,能更有效的控制微生物污染。相较于干法工艺,湿法工艺需要更大的投资和能源消耗,生产成本更高,且一些热敏性物质,例如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益生菌等营养元素会在加工过程中受热损失。
中高端配方奶粉的生产多采用干湿法结合工艺:首先生产含有基本成分的基粉,再将热敏性的微量成分在干燥状态下与基粉混合,最后进行包装。
目前高端配方奶粉干湿法生产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采用此方法生产配方奶粉时,一些添加量少的营养成分(尤其是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干混过程中往往存在混料不均匀,抽检不合格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适用于高端配方奶粉的干混工艺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升配方奶粉成分均匀性的混料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提升配方奶粉成分均匀性的混料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所述提升配方奶粉成分均匀性的混料方法是先将组成配方奶粉成分中的益生菌和/或芳香物质成分进行一阶预混,预混时间为5~10min,得一阶预混料;然后将组成配方奶粉成分中的维生素和/或矿物质和/或包括益生元在内的其他成分进行二阶预混,预混时间为10~20min,得二阶预混料;再将组成配方奶粉成分中的乳基粉、一阶预混料、二阶预混料进行气流混料,混料时间为30~100s。
优选地,所述一阶预混和第二阶预混时采用的混料设备为三维运动混料机或者滚筒混料机。
优选地,所述气流混料时采用的混料机为气流混料机。
优选地,所述气流混料时的气流量为2~6m3/min。
优选地,将组成配方奶粉成分中的乳基粉、一阶预混料、二阶预混料进行气流混料时采用的混料方式为干混。
优选地,在进行一阶预混和二阶预混时利用紫外灯对料包材的表面进行杀菌。
优选地,在所述气流混料后,将所得的气流混料产物过筛并进行金属检测,所述筛网的网孔直径为0.9~2.50mm。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普诺凯营养品有限公司,未经海普诺凯营养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55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蔬菜种植用遮阳构架
- 下一篇:一种铝电解槽阴极底部保温层结构和构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