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材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76632.X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7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毛谷平;杜常宝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磊雅鑫盛石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1/127;C02F11/121;C02F11/122 |
代理公司: | 武汉惠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43 | 代理人: | 童思明 |
地址: | 4383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材 废水 循环 利用 系统 | ||
1.一种石材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水收集池、沉降池、絮凝池、旋流分离器、振动筛、竖流沉淀池、缓冲池、清水池和压滤机,所述废水收集池中设有格栅,所述沉降池的底部通过带有第一输送泵的管路与旋流分离器的进料口连接;所述旋流分离器位于振动筛的正上方且其底部的出料口输出至振动筛,其上部的水出口通过管路与絮凝池连接;所述振动筛的正下方设有接水槽用于接收从振动筛输出的细料与水,所述接水槽与絮凝池连接,所述振动筛的粗料出口与细沙堆场之间设有细沙输出皮带;所述沉降池的清液出口与絮凝池连接,所述絮凝池的底部通过带有第二输送泵的管路与竖流沉淀池的进料管(7)连接;所述竖流沉淀池顶部的溢流堰(4)通过管路与清水池连接,其底部的沉降物出口(3)通过带阀门的管路与缓冲池连接;所述缓冲池通过带压滤泵的管路与压滤机连接;所述压滤机的滤液出口与清水池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的格栅间距为8-12mm,所述振动筛的筛网孔径为0.7-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位于溢流堰的下方及压滤机的下方,所述缓冲池内设有搅拌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流沉淀池的数量为两个,每个竖流沉淀池均通过1-4根带有输送泵的管路与絮凝池连接;所述压滤机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压滤机并排设置,其进料口均通过带压滤泵的管路与缓冲池连接,其滤液出口均通过沟渠与清水池连通,其共用一条排渣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PAC溶解池,所述PAC溶解池与絮凝池连通且之间设有阀门,所述PAC溶解池较絮凝池高且其内设有搅拌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池设于絮凝池的前侧,所述PAC溶解池设于絮凝池的后侧,所述PAC溶解池的数量为1-4个,多个PAC溶解池左右并排设置,所述振动筛设于絮凝池的左侧或右侧,所述接水槽通过管路与絮凝池连接,所述第二输送泵设于絮凝池的中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滤机的排渣槽设有排渣输出皮带,所述滤渣输出皮带的另一端与制砖机的原料槽连接,所述清水池通过带第三输送泵的管路与制砖机的原料槽连接,所述细沙堆场与制砖机的原料槽之间设有原料输送皮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流沉淀池包括竖向设置且为圆柱状的筒体(1)、用于支撑筒体(1)的多条支腿(2)、筒体(1)底部的沉降物出口(3)、筒体(1)顶部外缘处的溢流堰(4)、筒体(1)顶部中心处的旋流槽(5)、旋流槽(5)底部的旋流管(6)和旋流槽(5)上的进料管(7),所述筒体(1)的底部为圆锥形底部,所述旋流槽(5)为圆槽,所述旋流管(6)为圆管,所述旋流槽(5)和旋流管(6)均与筒体(1)同轴,所述旋流槽(5)位于筒体(1)内的液面上方,所述进料管(7)与旋流槽(5)底部的侧壁相切;所述旋流管(6)的上端向上伸入旋流槽(5)内且较进料管(7)高,其下端至筒体(1)的下部且位于圆锥形底部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4)为与筒体(1)同轴的环槽,所述筒体(1)的顶部为锯齿状结构,所述进料管(7)的数量为1-4根,多根进料管(7)上下并排设置,所述筒体(1)顶部沿其径向设有多块支撑板(8),所述旋流槽(5)固定在多块支撑板(8)的交汇处,所述支撑板(8)的两侧设有围栏(9)形成过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石材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槽(5)的直径为筒体(1)的直径的1/8-1/4,所述旋流管(6)的直径为旋流槽(5)的直径的1/3-3/5,所述圆锥形底部的高度为筒体(1)高度的2/5-11/20,所述旋流管(6)伸入液面中的长度为筒体(1)高度的1/3-7/15;所述筒体(1)的高度为12-25m,其直径为6-10m;所述旋流管(6)的上端与旋流槽(5)底部之间的距离为0.25-0.45m;所述进料管(7)的总流量小于旋流管(6)的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磊雅鑫盛石业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磊雅鑫盛石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663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