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纳米管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78695.9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66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胜;周志红;陈旭;林伟国;荣峻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10/0525;H01M4/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及其应用,在高倍透射电镜下可见,该碳纳米管的管壁碳层晶格条纹与所述碳纳米管的管轴向呈5°~15°夹角。这种结构可以提供更多的边缘储锂位点及更短的锂离子迁移通道,有利于储锂性能的提升。该碳纳米管更适合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含该碳纳米管的柔性薄膜电极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时,具有高比容量及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及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人们对高效柔性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其中的关键是柔性薄膜电极的开发。在柔性导电基底(比如碳纤维布或碳纤维纸)上负载活性物质或直接生长活性物质是制备柔性电极的重要途径。
Guanhua Zhang等人公开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纳米阵列的碳纤维布柔性电极(High-Performance and Ultra-Sta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Based on MOF-DerivedZnO@ZnO Quantum Dots/C Core–Shell Nanorod Arrays on a Carbon Cloth Anode,Advanced Materials,2015,27,2400-2405)。其首先通过低温溶液沉积反应在柔性碳布基底上取向生长ZnO纳米棒阵列,然后以该ZnO纳米棒为模板及锌源,2-甲基咪唑为配体及刻蚀剂,在ZnO纳米棒表面包覆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最后在650℃及高纯N2下焙烧,使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包覆层转变成无定型碳骨架及ZnO量子点,从而获得生长于碳布上的ZnO@ZnO量子点/C核壳结构的纳米棒阵列。该材料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1055mAh/g的可逆(脱锂)比容量,也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1000m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530mAh/g的可逆(脱锂)比容量及循环稳定性(在500mA/g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周容量损失仅11%)。
Jun Chen等人公开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碳纤维纸柔性电极(Carbonnanotube network modified carbon fibre paper for Li-ion batteries,EnergyEnvironmental Science,2009,2,393–396)。其将铁化合物浸渍在碳纤维纸上作为催化剂,以乙烯为碳源,用气相沉积法在碳纤维纸上生长碳纳米管,从而制得碳纤维纸柔性电极。以碳纳米管计,在循环50周后,该柔性电极的可逆(脱锂)比容量为546mAh/g。
综上所述,现有的柔性薄膜电极中,或者制备工艺复杂,或者性能还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开发制备工艺更简单、性能更优良的柔性薄膜电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柔性薄膜电极,该电极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时,具有更好的性能。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利用廉价的重油来制备前述的柔性薄膜电极。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一种新颖的碳纳米管,该碳纳米管更适合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具体而言,本发明包括以下内容。
1.一种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重油为碳源,以负载了镍钴水滑石的碳纤维布或碳纤维纸为基底,用气相沉积法在所述的基底上生长碳纳米管,即得所述的电极。
2.按照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由以下方法制得:在浸有碳纤维布或碳纤维纸的液相反应体系中,合成镍钴水滑石,得到负载了镍钴水滑石的碳纤维布或碳纤维纸,即所述的基底。
3.按照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由以下方法制得:
(1)配制镍盐、钴盐和季铵盐的溶液,溶剂为醇、水或二者的混合物;
(2)将碳纤维布或碳纤维纸浸入该溶液中,然后在100℃~200℃下反应20小时以上,得到负载了镍钴水滑石的碳纤维布或碳纤维纸,即所述的基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86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强化学习实现多监听器的合作主动窃听方法
- 下一篇:阳极板导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