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空气压缩缓冲的道路安全防护栏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81836.2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5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爱菊 |
主分类号: | E01F15/02 | 分类号: | E01F15/02;E01F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空气 压缩 缓冲 道路 安全 护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空气压缩缓冲的道路安全防护栏,包括第一固定底座,所述第一固定底座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后支柱,所述第一后支柱一侧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缓冲装置,所述第一伸缩缓冲装置远离第一后支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前支柱,所述第一前支柱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远离第一前支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前支柱,所述第二前支柱一侧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缓冲装置,本发明涉及公路护栏技术领域。该一种基于空气压缩缓冲的道路安全防护栏,能够有效增大缓冲空间,使用时可通过空气缓冲和弹簧缓冲共同作用,缓冲效果较好,使用更加安全,能够防止车辆翻转,可靠性及防护性较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护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涡流效应的家用多功能烧烤架。
背景技术
公路护栏是设置在路肩外侧、交通分隔带以及人行道路牙等位置的一种交通安全设施,通过自体变形或车辆爬高来吸收碰撞能量,从而改变车辆行驶方向、阻止车辆越出路外或进入对向车道、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乘员的伤害。
根据中国专利CN102817334B中所述,包括护栏柱和护栏体,所述护栏体安装于护栏柱上,所述护栏体包括有弹性塑胶制成的护板、波浪形钢板、N个重复并列排列的弹性组件单元,所述护板紧贴附于波浪形钢板上,所述波浪形钢板以竖向与N个弹性组件一面紧贴固定在一起,所述N个弹性组件的另一面固定于护栏柱上,在位于弹性组件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有上盖板和下盖板。
根据中国专利CN102900036B中所述,包括护栏板、连接立柱、连接缓冲托架、加强立柱、加强缓冲托架和内置钢板,其中护栏板由外层管板体、内层管板体、钢板卡槽管体和支撑缓冲柱所构成,形成第一层为护栏板内形成的三层减压缓冲蜂窝囊,第二层为护栏板内减压缓冲蜂窝囊中配制的波形内置钢板,第三层为护栏板与各立柱之间设连接缓冲托架或加强缓冲托架的三层缓冲结构。
现有的公路护栏通常是使用弹簧结构形变进行缓冲,使用过程中弹簧结构形变量较小,缓冲效果不好,并且冲击力较大时弹簧会被压缩到极限,极限状态下的弹簧依然会占用部分缓冲空间,导致有限的缓冲空间不能充分利用。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涡流效应的家用多功能烧烤架,解决了现有的公路护栏通常是使用弹簧结构形变进行缓冲,使用过程中弹簧结构形变量较小,缓冲效果不好,并且冲击力较大时弹簧会被压缩到极限,极限状态下的弹簧依然会占用部分缓冲空间,导致有限的缓冲空间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空气压缩缓冲的道路安全防护栏,包括第一固定底座,所述第一固定底座一端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后支柱,所述第一后支柱一侧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缓冲装置,所述第一伸缩缓冲装置远离第一后支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前支柱,所述第一前支柱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远离第一前支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前支柱,所述第二前支柱一侧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第二伸缩缓冲装置,所述第二伸缩缓冲装置远离第二前支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后支柱,所述第二后支柱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底座,所述第一固定底座和第二固定底座顶部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滑条,所述第一前支柱和第二前支柱底部均开设有与导向滑条相适配的滑槽,所述导向滑条顶部延伸至滑槽内部并与滑槽内壁滑动连接,当车辆撞击到防护栏上之后,首先与缓冲装置接触,当缓冲装置受到撞击之后通过第一伸缩装置和第二伸缩装置移动并同时压迫内部弹簧,通过弹簧储能进行缓冲即可,可提供一级缓冲,吸收初始冲击力;
所述第一伸缩缓冲装置和第二伸缩缓冲装置结构相同,所述第一伸缩缓冲装置包括压缩套筒,所述压缩套筒内壁滑动连接有压缩活塞,所述压缩活塞一侧固定连接有活塞杆,当缓冲装置受到撞击时,带动第一前支柱和第二前支柱移动,第一前支柱和第二前支柱带动活塞杆移动,活塞杆带动压缩活塞移动,压缩活塞移动并压缩压缩套筒内部的空气,可配合缓冲装置实现缓冲,缓冲效果较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爱菊,未经王爱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818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