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式屏蔽件的射频同轴电缆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90556.8 | 申请日: | 2020-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78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范建川;黄成;廖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18 | 分类号: | H01B11/18;H01B7/17;H01B1/24;H01B13/22;H01B13/24 |
代理公司: | 成都时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0 | 代理人: | 汪林 |
地址: | 611300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式 屏蔽 射频 同轴电缆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式屏蔽件的射频同轴电缆,由内到外包括内导体、绝缘层、屏蔽层和外护套,所述屏蔽层为石墨烯/聚酰胺复合材料屏蔽层;所述石墨烯/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1)将氧化石墨烯加入到熔融的聚合物单体中,再加入引发剂和活化剂,在加热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冷却,制粒;(2)将所得树脂粒加热,加入填充料,所述填充料包括氧化石墨烯,充分混合,冷却,制粒。本发明的屏蔽层可直接加热挤出,生产工艺大大简化,或者直接将绝缘层、屏蔽层以及外护套层三层共挤,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式屏蔽件的射频同轴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射频电缆是传输射频范围内电磁能量的电缆,射频电缆是各种无线电通信系统及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元件,在无线通信与广播、电视、雷达、导航、计算机及仪表等方面广泛的应用。同轴射频电缆是最常用的结构型式。由于其内外导体处于同心位置,电磁能量局限在内外导体之间的介质内传播,因此具有衰减小,屏蔽性能高,使用频带宽及性能稳定等显著优点。其外导体即为屏蔽层,现有技术中,屏蔽层通常采用金属屏蔽层,而金属屏蔽层通常为编织或者缠绕,在电缆生产过程中,编织或者缠绕是单独的生产工序,因此,通常采用金属屏蔽层的同轴射频电缆的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式屏蔽件的射频同轴电缆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式屏蔽件的射频同轴电缆,由内到外包括内导体、绝缘层、屏蔽层和外护套,所述屏蔽层为石墨烯/聚酰胺复合材料屏蔽层;所述石墨烯/聚酰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为:(1)将氧化石墨烯加入到熔融的聚合物单体中,再加入引发剂和活化剂,在加热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冷却,制粒;(2)将所得树脂粒加热,加入填充料,所述填充料包括氧化石墨烯,充分混合,冷却,制粒。
进一步的,所述屏蔽层的厚度为0.7mm。
进一步的,所述聚合物单体为己内酰胺,所述引发剂为氢氧化钠,所述活化剂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所述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己内酰胺质量的0.08%,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质量为己内酰胺质量的0.2%。
进一步的,屏蔽层料的制备过程中,聚合反应的温度为140-150℃。
一种新式屏蔽件的射频同轴电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屏蔽层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氧化石墨烯加入到熔融的聚合物单体中,再加入引发剂和活化剂,在加热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反应完成后冷却,制粒;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所得树脂粒加热,加入填充料,再升温,保温3-5h,然后冷却,制粒,所述填充料包括氧化石墨烯;
S2.制备电缆:利用挤出工艺在绝缘层外面挤出一层屏蔽层,其他工艺按照常规工艺进行。
所述新式屏蔽件的射频同轴电缆的制备方法,具体为:
S1.制备屏蔽层料: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将氧化石墨烯加入到熔融的聚合物单体中,将体系加热到140-150℃,再加入引发剂和活化剂,在加热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反应完成后冷却,制粒;惰性气体保护下,将所得树脂粒加热至150-160℃,树脂呈熔融状态,加入填充料,再升温至200-210℃,保温3-5h,分段式冷却后,制粒,所述填充料包括氧化石墨烯;
S2.制备电缆:挤出屏蔽层时,温度设置为:第一段45-50℃,第二段140-150℃,第三段200-210℃,第四段180-190℃。
进一步的,所述聚合物单体为己内酰胺,所述引发剂为氢氧化钠,所述活化剂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进一步的,所述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己内酰胺质量的0.08%,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质量为己内酰胺质量的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天邑康和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05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