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爆阀、电池包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99570.4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38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樊少泽;陈许超;周月;王博文;张海建;唐丽娟;于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30 | 分类号: | H01M5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金兰 |
地址: | 213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爆 电池 车辆 | ||
本公开涉及一种防爆阀、电池包及车辆,该防爆阀包括防爆阀本体和泄压结构,防爆阀本体上形成有第一排气通道,泄压结构上形成有用于与电池包壳体内部连通的第二排气通道,泄压结构可运动地连接于防爆阀本体以使第一排气通道能够选择性地与电池包壳体内部连通;在电池包壳体内部的气压小于压力阈值的第一工况下,泄压结构封堵第一排气通道,电池包壳体内部通过第二排气通道与外界大气连通,在电池包壳体内部的气压大于或等于压力阈值的第二工况下,泄压结构在电池包壳体内部的气压作用下朝向远离第一排气通道的方向运动,以使电池包壳体内部通过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与外界大气连通,该防爆阀可靠性强且安全系数高。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爆阀、电池包及车辆。
背景技术
当代汽车产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即传统燃油汽车正在逐步被新能源汽车所代替,其中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正在兴起,许多传动燃油车平台直接通过将发动机结构更换为动力电池包结构,将汽车动力源由燃油更换为电池,随着新能源补贴的下降,低成本的电池包设计成为各大电池厂研发设计的重点,但是低成本的前提一定要把电池包的安全摆在第一位,811体系电池包的安全设计已经成为当下新能源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电池包发生热失控的情况下,电池包壳体内部产生大量的气体需要排向外界,而现有的防爆阀往往可靠性差、不能及时有效地将电池包壳体内部的气体排出,安全性能差。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爆阀、电池包及车辆,该防爆阀可靠性强且安全性能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防爆阀,所述防爆阀用于设置于电池包壳体以对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进行排气,述防爆阀包括防爆阀本体和泄压结构,所述防爆阀本体上形成有第一排气通道,所述泄压结构上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连通的第二排气通道,所述泄压结构可运动地连接于所述防爆阀本体以使所述第一排气通道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连通;在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的气压小于压力阈值的第一工况下,所述泄压结构封堵所述第一排气通道,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通过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与外界大气连通,在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的气压大于或等于压力阈值的第二工况下,所述泄压结构在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的气压作用下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通过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与所述外界大气连通。
可选地,所述泄压结构沿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轴向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防爆阀本体,所述防爆阀本体包括第一环状结构和位于该第一环状结构内的第二环状结构,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二环状结构的外表面之间间隔设置并共同限定出所述第一排气通道,所述泄压结构包括导向杆和与所述导向杆的外周面连接的环形阀片,所述第二环状结构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且所述环形阀片位于所述第一环状结构与第二环状结构之间,所述第二排气通道形成在所述导向杆内;在所述第一工况,所述环形阀片封堵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在所述第二工况,所述环形阀片在所述电池包壳体内部的气压作用下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方向移动。
可选地,所述环形阀片和所述第一环状结构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和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和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弹性,且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和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中的一者构造为密封卡块,另外一者构造为密封卡槽;在所述第一工况,所述密封卡块与所述密封卡槽卡接;在所述第二工况,所述密封卡块与所述密封卡槽相互脱离。
可选地,所述泄压结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防爆阀本体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导向杆连接,所述弹性件用于向所述导向杆施加与所述第二排气通道内的气体的流动方向相反的弹性力。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结构具有弹性且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为多个所述密封卡块,多个所述密封卡块沿所述环形阀片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为多个所述密封卡槽;
在所述第二工况,所述密封卡块穿过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并弹性地张开,以抵顶在所述第一环状结构的端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95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