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00392.2 | 申请日: | 2020-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20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金玲玲;李军;谢兰敏;史纪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1/028 | 分类号: | F16L1/028;F16L1/06;F16L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智则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3 | 代理人: | 沈抗勇 |
地址: | 24306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顶管受力 辅助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及施工方法,属于一种顶管顶进的施工方法,包括顶管坑、顶管、千斤顶、限位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贴合件,限位杆内开设有凹槽,千斤顶的壳身安装在凹槽内,第一连接板的一侧面与顶管坑的墙壁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面与限位杆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位于限位杆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上,第二连接板与千斤顶的柱塞固定连接,千斤顶上背对柱塞的一侧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贴合件包括弧形履带架和推筒,弧形履带架位于第二连接板背对千斤顶的一侧,推筒在弧形履带架内均匀分布;本发明解决了顶管因顶进力分布不同带来的裂缝等后期维护问题,使顶管减少出现裂缝的概率,降低后期维修费用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技术属于一种顶管顶进的施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顶管施工日益在国内外为设计施工单位所使用,顶管的采用不仅避免了破坏原有路面基础设施的弊端,也更加有益于缓解因开挖面造成的交通输导问题。通过采用顶管顶进技术的应用,使市政道路雨污水管的施工更加方便快捷得的得到实现,使工程工期大大缩减,而且更有益于施工操作。
但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的发生,例如未知区域管线的交纵存在于地下,一般探测仪器不能全部探测到位,在顶管顶进的过程中就会对期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再有就是顶管顶进技术的局限性,现场操作工人的熟练程度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皆有可能造成顶管顶进的质量及安全问题。
随着多年来国内外顶管施工技术的不断积累,基本上顶管施工也趋于成熟,但在顶进过程中,采用千斤顶进行顶进采用方式及导向装置各不相同。
通查新相关文献记载,有相关顶管顶进的导向装置,采用滑轮及相关装置,也查见有相关的顶管顶进辅助穿管装置,及相关顶管顶进的出渣方法。但未见相关关于顶管顶进的因应力不均匀导致的导管在顶进过程中产生一定顶进偏差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误差可大可小,一般一节顶管产生误差不大,但累计起来,就很难实现双向顶进过程中的准确对接,给后续施工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因为顶进力的不同,对顶管造成受力的不均匀,使顶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后期维修及更换成本高,操作难,对施工极为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顶管因顶进力分布不同带来的裂缝等后期维护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经过实践和总结得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顶管受力的辅助装置,包括顶管坑、顶管和千斤顶,还包括限位杆、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贴合件,所述限位杆内开设有凹槽,所述千斤顶的壳身安装在凹槽内,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面与顶管坑的墙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面与限位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限位杆远离第一连接板的一端上,所述第二连接板与千斤顶的柱塞固定连接,所述千斤顶上背对柱塞的一侧与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所述贴合件包括弧形履带架和推筒,所述弧形履带架位于第二连接板背对千斤顶的一侧,所述推筒在弧形履带架内均匀分布,所述推筒与弧形履带架连接。
所述弧形履带架包括弧形上片和弧形下片,所述弧形上片与弧形下片连接,所述弧形上片与弧形下片均开设有连接孔,所述推筒上设置有卡柱,所述卡柱设有多组,多组所述卡柱与连接孔相适应,所述弧形履带架的内径与推筒的直径相匹配。
所述弧形履带架还包括过渡片和锁紧板,所述过渡片的相对第二连接板的一侧适于与锁紧板可拆卸连接,所述过渡片的两端与相应的弧形上片或弧形下片连接;
所述锁紧板内开设第一安装孔,所述过渡片上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相对应的通孔,所述锁紧板与第二连接板螺栓连接。
具体的,设定过渡片是因为实际位置的弧长并不一定,确保弧形上片和弧形下片组成的空腔内保证安装推筒,使安装具有合理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039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