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管廊机器人运行的轨道基础设施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17231.4 | 申请日: | 202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06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平;徐维磊;朱江;赵战军;陈拯民;朱善琪;梁冰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派光高速载运智慧感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9/00 | 分类号: | B25J19/00;E01B25/22;E01B25/24 |
代理公司: | 广东君龙律师事务所 44470 | 代理人: | 金永刚 |
地址: | 210019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机器人 运行 轨道 基础设施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管廊机器人运行的轨道基础设施,包括悬吊设置在管廊顶部的多节轨道,以及将轨道固定悬吊或者可移动悬吊的悬吊装置,多节轨道之间无缝结合为一体,供挂轨机器人沿轨道畅通运行;本发明通过悬吊装置将轨道进行固定悬吊,并且在管廊逃生口和输送口处进行可移动悬吊,轨道在进行可移动悬吊时,轨道固定时,挂轨机器人可沿轨道畅通运行,轨道移动后,逃生口和输送口处的空间畅通无阻,可使工作人员充分利用逃生口或输送口处的空间进行逃生或输送物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慧管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管廊机器人运行的轨道基础设施。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新基建的实施,智慧管廊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性建筑设施。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为了实现对管廊的智慧化管理,需要使用管廊机器人沿管廊运行并对管廊进行监控管理,因此对机器人在管廊内部的运行需要对应有专用的轨道基础设施,来满足管廊机器人的安全可靠运行,并与管廊的建筑构造相适配,适用于多种特定的应用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管廊机器人运行的轨道基础设施,解决管廊现有技术中管廊机器人的轨道基础设施与管廊构造不适配,难以满足管廊机器人在轨运行安全可靠、适用于多种特定场景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管廊机器人运行的轨道基础设施,包括悬吊设置在管廊顶部的多节轨道,以及将轨道固定悬吊或者可移动悬吊的悬吊装置,多节轨道之间无缝结合为一体,供挂轨机器人沿轨道畅通运行。
优选的,轨道包括水平轨道,以及对水平轨道进行固定悬吊的水平固定悬吊装置。
优选的,轨道包括倾斜轨道,以及对倾斜轨道进行固定悬吊的倾斜固定悬吊装置。
优选的,倾斜轨道上还设置有辅助挂轨机器人沿倾斜轨道爬坡运行的辅助爬坡装置。
优选的,轨道包括分离轨道,以及对分离轨道进行可移动悬吊的分离移动悬吊装置。
优选的,轨道包括翻转轨道,以及对翻转轨道进行可移动悬吊的翻转移动悬吊装置。
优选的,轨道设施还包括在轨道沿线设置且与轨道密闭结合的防火门。
优选的,辅助爬坡装置包括有驱动电机、驱动轴、从动轴、链轮以及链条;
驱动电机与驱动轴连接驱动所述驱动轴转动;
链轮包括有设置在驱动轴两端的驱动链轮,以及设置在从动轴两端的从动链轮;
链条连接在同侧的驱动链轮和从动链轮之间,并与驱动链轮和从动链轮啮合;
挂轨机器人运行到倾斜轨道时,链条与挂轨机器人连接,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带动链条转动,链条辅助带动挂轨机器人沿倾斜轨道运行,挂轨机器人从倾斜轨道驶出时,链条与挂轨机器人脱离。
优选的,分离移动悬吊装置包括有固定框架、轨道固定台和定位机构;
固定框架包括有平行设置的两根第一横梁,以及分别连接两根第一横梁端部且垂直于第一横梁设置的两根第一纵梁;
轨道固定台卡设有两个,分别对应设置在两根第一横梁上,分离轨道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轨道固定台上;
当定位机构将轨道固定台锁紧在第一横梁时,分离轨道也被固定在两根第一横梁之间,当定位机构与轨道固定台解锁后,分离轨道可随轨道固定台沿第一横梁滑动。
优选的,翻转移动悬吊装置包括有固定件、翻转件、连接件、锁定件;
固定件设置有两个,固定件包括有竖向设置的固定部和垂直于固定部竖向设置的两个连接部,连接部之间具有竖向的连接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派光高速载运智慧感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派光高速载运智慧感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72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外墙保温系统建造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玉龙蕨的组织培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