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交联反应对氯甲基化树脂进行二次强化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17651.2 | 申请日: | 2020-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1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宗倍;毛瑞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昌果生物医药科技河北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12/36 | 分类号: | C08F112/36;C08F8/24;C08L25/02;C08K5/02;C08J3/24;C08J9/2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轻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28 | 代理人: | 黄辉本 |
地址: | 054000 河北省邢台***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交联 应对 氯甲基化 树脂 进行 二次 强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交联反应对氯甲基化树脂进行二次强化的方法,利用甲醛加盐酸作为氯化剂进行甲基化反应,同时利用二氯乙烷针对含有氯甲基的树脂进行二次交联反应,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生产更加安全,经过甲基化和二次交联的大孔树脂结构更加紧密,强度较高,比表面积能够达到1000㎡/g,吸附性能更好,主要用于血液灌流器中的吸附剂;将其应用于胆红素吸附时,吸附量高于0.8μmol/ml。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血液灌流器吸附树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交联反应对氯甲基化树脂进行二次强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量研究表明,血液灌流器可以有效的治疗高胆红素症,最招使用的吸附剂是活性炭,但其吸附选择性差,并且容易发生颗粒脱落导致血管堵塞,经过包膜处理后,虽然已经基本解决颗粒脱落的问题,但活性炭的成本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高分子吸附剂的研发,这些材料在血液灌流器中适用性较广,成本较低,且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吸附结构,目前常用的有小时A型大孔树脂,小时B-小时-6型树脂以及壳聚糖系列。
大孔树脂是一种不含交换基团且有大孔结构的高分子吸附树脂,具有良好的大孔网状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选择性吸附相对分子量500-5000D的中分子物质,如胆红素、芳香族氨基酸等,适用于清除尿毒症,烧伤毒症,流行性出血热及经生病等具有精神毒性、血液毒性及免疫细胞等生物活性的吸附剂。
通过对现有大孔吸附树脂制备方法分析可知,现有的大孔树脂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高毒的氯甲醚等原料,并且需要多步完成,生产中使用的氯甲醚为高毒物质,对生产安全具有一定的威胁性,而且现有技术生产的大孔树脂结构不够紧密,强度较低,比表面积和吸附性能不能满足逐步提高的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交联反应对氯甲基化树脂进行二次强化的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均采用安全原料,提高生产安全性,所获得的大孔树脂结构更加紧密,比表面积高,吸附性能更高,成本更低,尤其适用于对以甲醛和盐酸与苯环进行氯甲基反应后获得好友氯甲基的树脂进行强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交联反应对氯甲基化树脂进行二次强化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白球合成,将配置好的油相缓慢加入到水相,并进行升温搅拌,并进保温后形成树脂颗粒,提取致孔剂后将树脂颗粒水洗烘干;
步骤2:甲醛盐酸甲基化,将盐酸加入甲醛中配置成澄清溶液,同时将步骤S1中制备的树脂颗粒投入澄清溶液中进行溶胀,溶胀完成后加入催化剂无水氯化锌进行甲基化反应;
步骤3:二次交联,在完成氯化过程的树脂母液中加入甲缩醛冲洗5遍,然后加水冲洗至洗出液呈中性,并将树脂颗粒烘干,烘干后的树脂颗粒加入二氯乙烷中溶胀,溶胀后的混合物中分两次加入等量的无水三氯化铁进行搅拌,升温到40-50℃后保温5小时进行二次交联反应,交联反应完成后加水冲洗干净,获得吸附树脂。
所述步骤1包括依次进行的水相制备、油相制备、混合搅拌、冲洗、提取致孔剂以及烘干,烘干后制得树脂白球。
所述水相制备包括将重量分数比为1:6的聚乙烯醇与氯化钠加入温度为50-60℃的温水中搅拌完成,所述油相制备包括将二乙烯苯、液体石蜡、甲苯和BPO混合搅拌完成,二乙烯苯、液体石蜡和甲苯的重量份数比为1.5-2.5:1:2-3,BPO占油相质量的0.5%-1%。
所述混合搅拌包括将制备完成的油相缓慢加入水相,并匀速搅拌,搅拌过程中对混合物进行加热,并以5℃/10分钟的升温速度使混合物的温度从55℃升温到75℃,保温2小时使树脂定型,定型后将混合物以5℃/1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75℃升温到85℃,并保温4小时然后继续以5℃/1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85℃升温到95℃,并保温6小时后取出树脂颗粒,并用温水洗去树脂表面的聚乙烯醇,然后在索氏提取器中用丙酮提取致孔剂,提取时间为8小时,提取完成后将树脂颗粒水洗烘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昌果生物医药科技河北有限公司,未经昌果生物医药科技河北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76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