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挤压电池下箱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19347.1 | 申请日: | 2020-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85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任强;刘坤;邢俊亚;怀慧;姜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244 | 分类号: | H01M50/244;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7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程力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挤压 电池 箱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挤压电池下箱体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下箱体包括框架梁组件、带有水冷板和横梁的下底板、具有挂耳端板的电池模组、三通/软管/管接头组成的管路和铆接标准件;框架梁组件包括左右主承重边梁、前后边梁及拐角边梁和承重中梁;左右主承重边梁和前后边梁及拐角边梁底部均设有近方形凹槽,下底板的横梁两端设有与近方形凹槽搭接的凸台,下底板的横梁中间设有与承重中梁搭接的U形开口。本发明在电池系统轻量化的同时加强了箱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提升了电池系统的抗压能力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挤压电池下箱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比容量高、可逆性好、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电动乘用车储能器件。基于传统燃油车改造的电动车为了提高整车的续航里程,多采取在有限的底盘空间内布置电池模组数量最大化的电池系统,这对动力电池系统结构强度要求高,现有方案多采用铸造/钣金机械集成结构,导致电池系统重量大、成本高、装配工艺复杂、空间利用率不高。与此同时,现有技术中的框架梁一般设计为独立零部件,通过焊接或螺接的方式与箱体底板贴合,且不可承载较高的作用力,这种结构的箱体的框架梁和内部梁都较为简单,导致电池系统结构强度降低,抗挤压和抗冲击能力不足,可靠性差。
中国专利CN107742683A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池箱,包括箱体和箱盖,箱体包括由铝合金空腔型材制成的底板和边框、内部支撑梁;将五块铝合金空腔挤压型材制成的子板通过搅拌摩擦焊焊接,然后进行机加处理构成底板;所述边框通过CMT焊接,焊接完成后进行打磨机加处理;然后将底板与边框通过搅拌摩擦焊进行拼焊焊接,完成后在进行箱体内部支撑梁及其他附件焊接,然后进行铆螺母和钢丝套安装作业。上述方案中框架梁和内部梁梁型简单,并无特殊结构加强设计,导致电池系统结构强度降低,抗挤压和抗冲击能力不足,可靠性差。
中国专利CN209282267U公开了一种电池包下箱体,包括:构成为框状的下箱体四周框架(箱体主体),在下箱体四周框架1四周相对的侧边设有向框状开口内侧延伸的承接面(支承部);下箱体安装梁(安装梁),其架设于下箱体四周框架的相对的两个侧边的承接面。上述方案中简单的通过安装梁与四周框架进行焊接形成整体,框架结构的形成并没有特殊的结构加强设计,因而电池包的结构强度降低,抗挤压和抗冲击能力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挤压电池下箱体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在电池系统轻量化的同时加强了箱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和刚度,提升了电池系统的抗压能力和安全性。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抗挤压电池下箱体,包括框架梁组件、带有水冷板和横梁的下底板、具有挂耳端板的电池模组、三通/软管/管接头组成的管路和铆接标准件;框架梁组件包括左右主承重边梁、前后边梁及拐角边梁和承重中梁;左右主承重边梁和前后边梁及拐角边梁底部均设有近方形凹槽,下底板的横梁两端设有与近方形凹槽搭接的凸台,下底板的横梁中间设有与承重中梁搭接的U形开口。
进一步地,左右主承重边梁包括向框架梁组件内侧突出的内侧腔体型材,用于与电池模组的端板挂耳连接;承重中梁左右两边分别设有左突出部和右突出部,用于与电池模组的端板挂耳连接;承重中梁在与下底板的横梁的U形开口区域相应设置切槽,承重中梁的左突出部和右突出部不连续设置,方便与下底板的横梁的U形开口搭接。
进一步地,左右主承重边梁的内侧腔体型材间隔布置切槽,不连续设置。
进一步地,左右主承重边梁采用内/中/外结构铝型材;内侧腔体型材用于与电池模组3的端板挂耳连接;中间腔体型材为左右主承重边梁的主体部分;外侧腔体型材能提高箱体侧壁在水平面内Y向和Z向的抗压能力,外侧腔体型材上布置有用于与整车装配定位的腰型孔。
进一步地,左右主承重边梁的内侧腔体型材和外侧腔体型材上均布置有纵向加强筋,中间腔体型材上布置有横向和斜向加强筋;内侧腔体型材和外侧腔体型材与中间腔体型材之间均布置有加强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93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