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对病毒细菌的激光快速检测与消杀一体化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21984.2 | 申请日: | 2020-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8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庞宏俊;史要涛;于临昕;于翠萍;郭培坤;谢俊喜;包春慧;岳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光谷航天三江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5 | 分类号: | G01N21/65;G01N21/01;A61L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和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4 | 代理人: | 周君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对 病毒 细菌 激光 快速 检测 一体化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针对病毒细菌的激光快速检测与消杀一体化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激光器、光束扫描元件、样品采集元件、微流控芯片和拉曼光谱检测平台;激光器包括激光发生源、分光元件和倍频元件;激光发生源射出光束经分光元件形成两束分光束,一束形成拉曼光谱检测平台的激发光源;样品被微流控芯片的纳米管组件按尺度由大到小进行吸附阻隔形成以尺度大小分类的细菌病毒区域;激发光源照射每一细菌病毒区域以获取其微生物识别信息;另外一束经倍频元件形成紫外激光光束,紫外激光光束流向光束扫描元件。本发明实现了细菌病毒的快速检测、消杀、消杀效果复查的闭环流程,确保杀毒灭菌的有效性,消杀效率高、快速,有的放矢且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杀菌消毒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针对病毒细菌的激光快速检测与消杀一体化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针对现有人们关心的食品环境安全与公共卫生问题,食品环境恶劣、公共卫生差造成细菌病毒滋生和感染,引起的疾病和疫情对我国社会与经济造成深远影响,暴露出了公共卫生领域在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不足。现亟需一种快速检测与消杀集成技术来进行科学疾病预防,构建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体系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
现代社会中超市、菜场等场所的食品环境问题与医院、车站、机场、商场等大型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问题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对此类场所的细菌病毒的检测与消杀是关键一环。现在对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排查工作量大,缺少对细菌病毒的检测手段,现有的检测技术一般采用现场取样、实验室提取加特异性检测的“离线”检测模式,实时性差,对未知细菌病毒的特异性检测难度大;且现有的公共场所的细菌病毒消杀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具有盲目性;消杀手段低效且多具有有害残留,具有不安全性;消杀后无法确定是否有效,具有不确定性。
在大范围疫情的情况下需要对人员排查时,排查流程复杂增加了医务人员的负担和感染风险,需要简单快速自动化检测的检测手段;现有的细菌病毒检测需要了解相应细菌病毒DNA/RNA特性,才可进行相应细菌病毒的RT-PCR检测,无法做到新型细菌病毒的预防。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病毒细菌的激光快速检测与消杀一体化装置及方法。实现了细菌病毒的快速检测、消杀、消杀效果复查的闭环流程,确保杀毒灭菌的有效性,通过激光进行快速检测和消杀,消杀效率高、快速,能够有的放矢(根据检测结果是否满足要求可选择性地选择消杀或不消杀操作)且消杀后不会产生有害残留,安全性高,为新形势下的食品安全体系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病毒细菌的激光快速检测与消杀一体化装置,包括:
激光器、光束扫描元件、样品采集元件、微流控芯片和拉曼光谱检测平台;
所述激光器包括激光发生源、分光元件和倍频元件;所述激光发生源射出光束经所述分光元件形成两束分光束,所述两束分光束中的其中一束分光束形成所述拉曼光谱检测平台的激发光源;由所述样品采集元件于待杀毒区域采集到的样品流经所述微流控芯片并被所述微流控芯片的纳米管组件按尺度由大到小进行吸附阻隔,以形成以尺度大小分类的细菌病毒区域;所述激发光源照射每一所述细菌病毒区域并经过表面散射后进入所述拉曼光谱检测平台以获取微生物识别信息;所述两束分光束中的另外一束分光束经所述倍频元件形成紫外激光光束,所述紫外激光光束流向所述光束扫描元件以实现所述待杀毒区域的病毒细菌的消杀。
可选地,所述激光器还包括反射镜组,以将所述分光束导向所述拉曼光谱检测平台并形成所述激发光源。
可选地,所述纳米管组件包括外壳和纳米管;多个所述纳米管平行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样品于所述纳米管组件的流经方向与所述纳米管的轴线方向呈角度设置;所述纳米管组件沿样品于所述纳米管组件的流经方向设有多个细菌病毒吸附阻隔区域,且前一个所述细菌病毒吸附阻隔区域中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纳米管之间的间距小于后一个所述细菌病毒吸附阻隔区域中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纳米管之间的间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光谷航天三江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光谷航天三江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2198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