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温差冲击防裂式PC注塑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26507.5 | 申请日: | 2020-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20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孙喜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喜杰 |
主分类号: | B29C45/00 | 分类号: | B29C45/00;B29C45/77;B29C45/78;B29C45/76;B29K6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299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差 冲击 防裂式 pc 注塑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温差冲击防裂式PC注塑工艺,属于注塑技术领域,本发明可以实现在传统注塑工艺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引入逆变消裂球在注塑后混合于原料中,基于外界磁场作用下对原料进行二次搅拌,以提高PC原料的流动性,并掺入碳化硅粉末来有效抵御外界温差,改善PC原料的收缩性,在冷却成型后逆变消裂球直接预留于产品内,并且利用其吸热特点精确感知到外界的温度变化,然后触发相反的动作,在产品受热膨胀时逆变消裂球整体收缩,在产品受冷收缩时逆变消裂球整体膨胀,从而有效抵消产品因温差变化带来的内应力开裂现象,显著提高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强度,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抗温差冲击防裂式PC注塑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塑料工业和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出于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的考虑,汽车用塑料的品种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由于塑料的优越性能,在汽车设计中大量采用塑料,不仅可以实现汽车结构轻量化、安全、防腐、造型和舒适性等设计性能的要求,还有利于成本,节约能源。塑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类:外饰件、内饰件、功能结构件。外饰件:以塑代钢,可减轻汽车重量,达到节能的目的;内饰件:以安全、环保、舒适为应用特征,用可吸收冲击能量和震动能量的弹性体和发泡塑料制造仪表板、座椅、头枕等制品,可以减轻碰撞时对人体的伤害,提高汽车的安全系数;功能结构件:多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制造燃油箱、发动机和底盘上的一些零件,以减轻重量,降低成本,简化工艺。
PC材料因可以满足汽车零部件对材料韧性、强度、耐热、透光等方面高性能的要求,在汽车工业零部件上应用尤为广泛,汽车车灯光导、内灯罩等厚壁件均已普遍采用PC材料代替。
现有工艺中采用退火处理的方法可有效消除壁厚相对较均匀的PC注塑件产品内应力而引起的开裂,但对壁厚不均的PC注塑件产品现有工艺并不能很好地消除其内应力,在温差较大的环境下仍会出现开裂现象,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并缩短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温差冲击防裂式PC注塑工艺,可以实现在传统注塑工艺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引入逆变消裂球在注塑后混合于原料中,基于外界磁场作用下对原料进行二次搅拌,以提高PC原料的流动性,并掺入碳化硅粉末来有效抵御外界温差,改善PC原料的收缩性,在冷却成型后逆变消裂球直接预留于产品内,并且利用其吸热特点精确感知到外界的温度变化,然后触发相反的动作,在产品受热膨胀时逆变消裂球整体收缩,在产品受冷收缩时逆变消裂球整体膨胀,从而有效抵消产品因温差变化带来的内应力开裂现象,显著提高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强度,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抗温差冲击防裂式PC注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取PC原料在60-80℃的加热条件下烘干至含水率低于0.3%;
S2、注塑机料筒温度设定230-250℃,注射压力50-80MPa,模温120-130℃,保压时间1-3秒;
S3、在注塑模具上新设的投料口中投入体积占比为5-10%的逆变消裂球,并施加旋转的匀强磁场,迫使逆变消裂球在原料内进行二次搅拌后均匀分布;
S4、通过先水冷至80℃后空冷的方式进行冷却,冷却成型时间为40-50s;
S5、冷却成型后进行自动脱模,取出制品后进行切边修整即得成品。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PC原料中混合有质量占比1.2-1.5%的碳化硅粉末。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注射机上有四组热流道且温度分别为190℃、210℃、210℃、180℃,对应的四段注射压力分别为60MPa、80MPa、75MPa和65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喜杰,未经孙喜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265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