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用救助转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26675.4 | 申请日: | 2020-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87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2 |
发明(设计)人: | 梅志刚;林楚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7/00 | 分类号: | B63B27/00;B63B27/1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宋亚楠 |
地址: | 5107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救助 转运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船舶安全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船用救助转运装置,包括:架体;救援平台,所述救援平台的一端通过第一水平枢轴枢接在所述架体上;斜梯,所述斜梯的一端通过第二水平枢轴枢接在所述救援平台上;船体外板,所述船体外板的一端通过第三水平枢轴枢接在所述架体上;其中,当所述救援平台位于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斜梯位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以及船体外板位于所述第三打开位置时;所述斜梯搭设在所述船体外板上。本发明通过将救援平台连接在船体上,结构稳固,且能够设置在距离水面较近的位置上,被救助者需要转移到船上时,通过登上救援平台,并通过架设的斜梯攀爬至架体上,实现救助转运,方便快捷,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安全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船用救助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落水救助方式可基本分为救助艇、救生艇、救生筏、救生圈和救生吊篮等。
在被救助者转移到船体上时,现有的方式有人工牵引、攀爬网或起吊设备等,然而,现有的方式不能安全、便捷地实现被救助者的转移。
人工牵引和攀爬网的方式耗时较长,且安全性不足;而起吊设备的方式往往配合吊篮使用,虽然较为安全,但需要在船体上安装对应的起吊设备,对船体的要求较高,不能实现便捷地转移被救助者。
因此,现阶段缺少一种能够安全、便捷地救助落水者的船用救助转运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安全救助落水者的船用救助转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船用救助转运装置,包括:
架体。
救援平台,所述救援平台的一端通过第一水平枢轴枢接在所述架体上。
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救援平台绕第一水平枢轴在第一打开位置和第一收起位置之间转动切换。
斜梯,所述斜梯的一端通过第二水平枢轴枢接在所述救援平台上。
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斜梯绕第二水平枢轴在第二打开位置和第二收起位置之间转动切换。
船体外板,所述船体外板的一端通过第三水平枢轴枢接在所述架体上。
第三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船体外板绕第三水平枢轴在第三打开位置和第三收起位置之间转动切换。
其中,当所述救援平台位于所述第一打开位置、斜梯位于所述第二打开位置,以及船体外板位于所述第三打开位置时;所述斜梯搭设在所述船体外板上。
进一步地,当所述救援平台位于所述第一收起位置时,所述救援平台与所述架体之间形成容纳所述斜梯的容置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架体上设置有凹腔;当所述救援平台位于所述第一收起位置时,所述救援平台收纳至所述凹腔内。
进一步地,当所述救援平台位于所述第一收起位置时,且所述斜梯位于所述第二收起位置时;所述斜梯位于所述凹腔内。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机构为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包括第一伸缩部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一伸缩部伸缩移动的第一座体;所述第一座体枢接在所述架体上,所述第一伸缩部枢接在所述救援平台上。
进一步地,第二驱动机构为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包括第二伸缩部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伸缩部伸缩移动的第二座体;所述第二座体枢接在所述救援平台上,所述第二伸缩部枢接在所述斜梯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摇把、通过法兰与所述摇把连接的第一滑轮、与所述第一滑轮对应的第二滑轮,以及从所述第一滑轮上伸出并绕过所述第二滑轮的绳索,所述绳索绕过所述第二滑轮后,连接在所述船体外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轮设有多个,所述绳索依次绕过多个第二滑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未经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266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