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盏支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6179.7 | 申请日: | 202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5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余奇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奇骏 |
主分类号: | C03C8/00 | 分类号: | C03C8/00;C04B41/89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刘红阳 |
地址: | 100080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盏支烧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盏支烧工艺,建盏坯体与支钉的接触面为底釉面,建盏坯体与支钉的非接触面为非底釉面,包括:以建盏坯体的底釉面为支撑,固定多个支钉;制备底釉面釉料以及非底釉面釉料;将建盏底釉面部分均匀浸满所述底釉面釉料,将所述建盏坯体的非底釉面部分均匀浸满所述非底釉面釉料;待浸满釉料的建盏坯体干燥后与所述支钉一同入窑支烧,本发明所述的建盏支烧工艺采用不同坯面施以不同釉料,解决了支烧过程中流釉现象,工艺简单,容易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盏烧制工艺。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建盏支烧工艺。
背景技术
建盏,是我国八大名瓷之一,在日本称天目茶碗,意指建窑烧制的黑釉茶碗,即建窑黑釉盏。建窑是我国八大名窑之一,其窑变建盏为难得的上上品,世界上现存三只窑变建盏制品,为日本所收藏并列为国宝。宋代建窑所产的黑釉瓷器,绝大多数是茶碗,统称“建盏”。建盏是黑釉瓷器的代表,在宋代曾经是皇室御用茶具。目前的研究认为,建窑兴起于晚唐五代,盛于宋代,衰于元代。建盏停烧数百年后,20世纪80年代,经过国家拨款支持和多所研究机构专家的研究,成功研制出了仿宋建盏。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盏按釉面纹理分为兔毫、油滴及其它纹理(鹧鸪斑、乌金、曜变和杂色釉),胎质厚实坚硬,釉面古朴,纹理变幻多样。器形为茶盏,胎体厚重,胎色灰黑;胎釉结合致密,各盏釉面纹理具有唯一性。
为了烧制出完美的瓷器,瓷器表面釉料的成型极为关键,其中,烧制难度最高,且最具完美的代表性瓷器便是满釉瓷器,所谓满釉瓷器,即是瓷器裸露在外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均全部铺满釉层,这类瓷器之所以烧制难度最高,主要是因为在入窑烧制前,需要将浸满釉料的陶瓷支撑放置,而一旦陶瓷有支撑点,必然导致陶瓷表面支撑部位无法实现满釉,因此烧制出的瓷器也就称不上完整意义上的满釉瓷器。
目前本领域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满釉支烧,满釉支烧瓷器在晚唐开始烧造的。因为釉在高温时候熔融,经化学变化后变成硬度高的半透明玻璃质物质,如果挂满釉直接入窑烧制,一定会使器皿粘在窑里,造成无法拿取下来,所以以前的器皿底部是不挂釉的。后来人们为了使底部挂满釉,就发明了支钉以便解决这一问题。釉也粘支钉,但是支钉毕竟面积小,待出窑之后,用东西敲下去就行了,由于钉子的尖端与瓷器之间的接触面积极小,且一般又是在瓷器的底部,不易被人察觉,因此,这类瓷器也就逐渐被称之为“满釉瓷器”。
在满釉瓷器的烧制过程中,支钉烧必然不能用太会流动的釉水,但是所谓建盏一定要釉水流动性,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了现在工艺的难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盏支烧工艺,该工艺定义所述建盏坯体与支钉的接触面为底釉面,所述建盏坯体与支钉的非接触面为非底釉面,包括:
以所述建盏坯体的底釉面为支撑,固定多个支钉;
制备底釉面釉料以及非底釉面釉料;
将所述建盏底釉面部分均匀浸满所述底釉面釉料,将所述建盏坯体的非底釉面部分均匀浸满所述非底釉面釉料;
待浸满釉料的建盏坯体干燥后与所述支钉一同入窑支烧。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支烧包括:
待窑内温度上升至1250摄氏度至1270摄氏度,保温1.5小时至2.5小时;
随后每隔5分钟至6分钟向窑内加入150克至250克松木进行还原,共计加入7至8组松木,停止加热;
待窑内温度自然降温至1080摄氏度至1100摄氏度,继续向窑内加入松木,其中。窑内温度每降温10摄氏度加入1组松木,每组松木120克至140克,共计加入3组;
待窑内烟包裹整个建盏坯体后10分钟,快速打开窑门,使建盏坯体瞬间与空气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奇骏,未经余奇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61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