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少汽车车身薄板铝合金型材和铸件焊接接头气孔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50431.X | 申请日: | 2020-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1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任思蒙;王京海;赵丕植;王立娟;刘庆永;毛晓东;徐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173 | 分类号: | B23K9/173;B23K9/235;B23K9/09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刘佳音 |
地址: | 10220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少 汽车 车身 薄板 铝合金 铸件 焊接 接头 气孔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少汽车车身薄板铝合金型材和铸件焊接接头气孔的方法,步骤1:将铝合金型材和铸件的待焊区域进行打磨,直至露出金属光泽,采用丙酮将待焊区域清洗干净,将待焊工件进行对接,并用夹具夹紧固定;步骤2:将焊枪指向铸件侧,与铸件呈β角,β角范围为100°~110°,焊枪与前进方向呈α角,α角范围为75°~85°;通入的保护气体为69.985%Ar+30%He+0.015%N2,所述保护气体流量为18~20L/min;步骤3:采用MIG焊,调节焊接模式为双脉冲,脉冲的频率为2Hz~5Hz。本发明通过焊枪角度、保护气体、增加脉冲的工艺调整,抑制气孔产生有效提高接头焊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铝合金车身制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铝合金型材和铸件异种铝合金焊接工艺,改善异种铝合金材料MIG焊接头气孔数量和气孔尺寸,提高接头力学性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阶段,轻量化成为国内外关注重点,汽车领域开始采用铝合金作为轻质材料实现汽车轻量化,但是汽车车身结构复杂,就涉及到多种铝合金材料进行焊接,铝合金进行焊接时具有较强的气孔倾向。
气孔是金属材料焊接过程中危害较大且难以消除的一种缺陷,尤其是对于铝合金,铸铝在制造过程中,本身存在缩松、气孔等缺陷,此种材料进行焊接时,接头金属重新熔化参加冶金反应,极易产生气孔缺陷。一般焊缝气孔的直接尺寸从几微米到几毫米不等,焊缝中气孔缺陷的存在会降低接头金属致密性,减少接头有效承载面积,同时引起应力集中,成为失效源,导致接头弯曲、抗疲劳等力学性能恶化。
2015年,学者游国强等人提出一种减少压铸镁合金熔化焊焊缝气孔的方法,该专利指出采用含钇元素的镁合金作为填充材料,对压铸镁合金进行焊接,焊接时利用钇元素与氢气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增加氢在熔池的溶解度,同时能增加熔池的流动性减少焊缝气孔的生产。但是钇元素属于稀土元素,价格较为昂贵,采用该方法会增加生产成本。
2017年,学者胡绳荪等人提出一种减少铝合金CMT焊接头气孔的方法,该专利对焊接接头进行超声波冲击处理,使接头表面发生塑性变形,接头内部临近焊缝表面1mm内气孔遭到挤压,致使气孔体积变小或气孔被消除。但这种方法只能减少焊缝表面的气孔,且CMT焊多数应用在薄板铝合金焊接,目前减少焊缝气孔内部及中厚板气孔生成几率很多学者还在深入研究。
2019年,陈剑飞等人提出一种铝合金的焊接工艺,该专利将被焊接铝合金板材焊接区域加热至750-830℃,在铝合金板材的焊接区域喷涂除气剂,再采用铝合金专用焊丝对铝合金板材焊接;焊丝的成分镁镍合金2-10%、热致变色化合物3-10%、锂0.5-3.5%、镁0.5-1.2%、铜0.03-0.09%以及余量的铝;焊后在焊接处在300-450℃中固溶,并采用超声波对铝合金板材作除气处理;将固溶后的铝合金板材焊接处转入冷水中冷却至室温。这种工艺能抑制气孔、裂纹等焊接缺陷的产生,但工艺复杂度高,实际生产中焊接接头往往不具备热处理条件,且采用专用焊丝,增加工艺成本。
综上所述,铝合金焊接时易产生焊接气孔缺陷,开发一种工艺复杂度低,通用性强,低成本的新型减少铝合金型材与铸件异种铝合金焊接工艺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少汽车车身薄板铝合金型材和铸件焊接接头气孔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从焊接工艺角度出发,采用调节焊枪角度,多元气作为保护气体,双脉冲工艺进行焊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改善铝合金型材和铸铝异种铝合金焊接接头气孔数量的方法,有效提高焊接接头质量。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减少汽车车身薄板铝合金型材和铸件焊接接头气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铝合金型材和铸件的待焊区域进行打磨,直至露出金属光泽,采用丙酮将待焊区域清洗干净,将待焊工件进行对接,并用夹具夹紧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504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云平台的软件开发包的编译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印制电路板用蚀刻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