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跨车辆载荷路径的车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53957.3 | 申请日: | 2020-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79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A.T.马特苏莫托;Z.莫尔赫姆;T.A.斯瓦策尔;M.T.夸吉奥托;M.T.丁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1/15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姜云霞;陈浩然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载荷 路径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跨车辆载荷路径的车辆结构。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载荷冲击管理系统,包括载荷构件,载荷构件从第一车辆车架纵梁延伸到第二车辆车架纵梁并且垂直于第一车辆车架纵梁和第二车辆车架纵梁中的每一个并且垂直于车辆车身轴线。载荷构件在两个附连点处联接到第一车辆车架纵梁,并且在两个附连点处联接到第二车辆车架纵梁。载荷构件限定了在机动车辆的第一侧到机动车辆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之间的载荷路径,并且载荷构件在车辆的乘客舱的前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跨车辆载荷路径的车辆结构和用于使由于小的重叠冲击而施加到车辆的载荷侧向偏转的手段。
背景技术
车辆制造商使用各种结构和部件在整个车辆结构中传递能量,以在碰撞过程中保护车辆部件和车辆乘员。轻型车辆,例如大多数乘用车,通常采用硬壳式或单片式构造,其避免单独的车身和车架,而倾向于采用更轻的集成结构。此外,一些轻型车辆采用带有子车架的组合或半硬壳式结构,用于承载车辆的动力系和其他部件。通常,附加的结构构件用于支持车辆车身结构,以及用于支撑各种底盘和动力系子系统。
一体式车架和车身构造不仅仅需要将无应力车身附连到常规车架上。在完全集成的车身结构中,整个车辆是一个承载单元,其处理车辆经受的所有载荷,例如来自驾驶和货物的力。用于轮式车辆的一体式车身通常通过将预制金属面板和其他部件焊接在一起、通过将全部部段成型或铸造成单件或者通过这些技术的组合来制造。一体式车架和车身构造通常比具有单独车身和车架的车辆更轻且更刚性。
在单片式车辆构造中,车架、外壳和底盘被制成单个结构,箱形部段、隔板和管提供额外的刚性,而蒙皮增加相对较小的强度或刚度。一个真正的硬壳式车架基本上是一个“蒙皮”,通过在它的表面上分布张力和压缩来支撑各种载荷,而没有承载载荷的内部车架。虽然这种结构有时也被称为硬壳式结构,因为车辆的外蒙皮和面板被制成是承重的,但仍然有加强筋、隔板和箱形部段来加强车身,使半硬壳式的描述更合适。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许多优点。例如,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能够允许跨车辆传递载荷的高效手段,以实现侧向偏转并减少对车辆乘客舱的侵入。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用于车辆的结构布置包括:车辆车架,该车辆车架包括第一车架纵梁和与第一车架纵梁间隔开并平行的第二车架纵梁,第一车架纵梁和第二车架纵梁平行于车辆车身轴线延伸;支架,其包括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支架的至少一部分横向于车辆车身轴线延伸;以及,载荷构件,其从第一车架纵梁延伸到第二车架纵梁并联接到第一车架纵梁和第二车架纵梁中的每一个。载荷构件垂直于第一车架纵梁和第二车架纵梁中的每一个并且垂直于车辆车身轴线延伸,并且还联接到支架。载荷构件限定了第一车架纵梁与第二车架纵梁之间的载荷路径。
在一些方面中,载荷构件包括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端在第一支架附连点处联接到支架,并且在第一车架附连点处联接到车架,并且第二端在第二支架附连点处联接到支架,并且在第二车架附连点处联接到车架。第一支架附连点与第一车架附连点间隔开,并且第二支架附连点与第二车架附连点间隔开。
在一些方面中,第一支架附连点低于第一车架附连点,并且第二支架附连点低于第二车架附连点。
在一些方面中,载荷构件的第一端包括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以及连接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连接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连接壁形成第一通道,该第一通道被配置成接收支架的第一侧。
在一些方面中,载荷构件的第二端包括第二通道,该第二通道被配置成接收支架的第二侧。
在一些方面中,载荷构件还包括与连接壁相邻的车身附连表面,并且载荷构件在车身附连表面处联接到第一车架纵梁。
在一些方面中,载荷构件位于支架与车辆车架之间。
在一些方面中,载荷构件是具有开放的和闭合的横截面之一的钢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539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