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香蕉中草铵膦及其代谢物残留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72250.7 | 申请日: | 202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31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陈丹;谭菲菲;罗司玉;刘通;王秀国;郑晓;徐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G01N3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宫建华 |
地址: | 266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香蕉 中草铵膦 及其 代谢物 残留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香蕉中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的残留检测方法,包含如下步骤:(1)提取;(2)净化:取样品提取液10mL,加入经活化的透析袋,并将透析袋置于已加入10mL纯净水的50mL离心管中,超声30min,取出透析袋,从离心管中取3mL溶液,加入20mgGCB,涡旋震荡2min后,以一定的转速离心一段时间,取2mL上清液60℃下氮吹至干,残渣用0.5mL的乙酸铵水溶液溶解,经0.22μm水相滤膜过滤后用于分析;(3)仪器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配以质谱系统(UPLC‑MS‑MS),TSQ ENDURA,该检测方法可准确评估香蕉果肉和全果中草铵膦及其代谢物MPP和NAG的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作物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香蕉中草铵膦及其代谢物残留检测方法,属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由于农作物草害时常发生,为了保证农产品的产量,除草剂的使用必不可少。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在保证农作物丰收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造成食畜产品中除草剂残留和积累以及破坏环境生态平衡等问题。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食品以及环境中的农药残留。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是国家民生大事,所以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草铵膦,又名草铵膦铵盐,(S)-2-氨基-4-[羟基(甲基)膦酰基]丁酯;分子式为C5H15N2O4P;分子量为198.16。在常见的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低,在水中溶解度较大。pH值5、7和9水解稳定。土壤中半衰期10d,对光稳定。草铵膦是一种目前广泛使用的有机磷类广谱触杀型除草剂,其具有内吸作用不强、活性高、吸收好、低毒、环境兼容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茶、玉米、大豆、中药材等农作物田地。虽然草铵膦属于非持久性农药,但大量和随意的使用仍可造成在农作物和环境中残留,从而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目前世界各国已对食品中草铵膦的残留量做了最大限量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的规定值为0.02~8mg/kg,美国和日本的规定值为0.05~6mg/kg,加拿大为0.1~2mg/kg,欧盟为0.1~5mg/kg。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3-2019规定草铵膦在番茄、柑橘、茶叶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5mg/kg,香蕉和番木瓜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2mg/kg。
目前草铵膦残留量检测的基质以水,土,蔬果、茶叶、大米等农作物为主,近期也有对血液中草铵膦残留量检测的报告。针对复杂的基质,前处理净化技术以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分散固相萃取居多。对草铵膦残留量检测的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GC)、气相-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质谱联用法(HPLC-MS)、离子色谱法(IC)、毛细管电泳法(CE)等。但检测结果大都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香蕉中草铵膦及其代谢物残留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可准确评估香蕉果肉和全果中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的含量。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一种香蕉中草铵膦及其代谢物残留检测方法,主要用于检测香蕉中草铵膦及其代谢物3-(甲基膦基)丙酸(MPP)和N-乙酰基草铵膦(NAG),包含如下步骤:
(1)提取:称取香蕉全果/果肉样品5.00g,加入50mL具盖离心管中,加6mL纯净水,于多管涡旋混合仪上涡旋提取5min,然后以一定的转速离心一段时间,收集全部上清液于一刻度试管中,用纯净水定容至10mL;
(2)净化:取样品提取液10mL,加入经活化的透析袋,并将透析袋置于已加入10mL纯净水的50mL离心管中,超声30min,取出透析袋,从离心管中取3mL溶液,加入20mg GCB,涡旋震荡2min后,以一定的转速离心一段时间,取2mL上清液60℃下氮吹至干,残渣用0.5mL的乙酸铵水溶液溶解,经0.22μm水相滤膜过滤后用于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22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