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携式装配生态复合墙体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78588.3 | 申请日: | 2020-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47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丁晓燕;吴小翔;王景全;郝敬锋;包茜虹;朱晓蕾;倪碧君;芮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C2/16 | 分类号: | E04C2/16;E04C2/30;B27J7/00;B27K9/00;B28C5/00;B28C5/08 |
代理公司: | 安徽潍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6 | 代理人: | 李英姿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 生态 复合 墙体 | ||
1.一种自携式装配生态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楔形肋柱(1)、直形肋梁(2)和填充秸秆板(3),其中,沿楔形肋柱(1)高度方向平行间隔的设置两块填充秸秆板(3),沿直形肋梁(2)长度方向平行间隔的设置有三块填充秸秆板(3),所述楔形肋柱(1)和直形肋梁(2)均采用秸秆纤维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填充秸秆板(3)由未加胶体的整根稻草或麦秸秆机械压缩成型后切割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携式装配生态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肋柱(1)垂直设置有四根,直形肋梁(2)水平设置有三根,填充秸秆板(3)共设置有六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携式装配生态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肋柱(1)中位于最外侧的两根楔形肋柱(1)的外侧面设置有多处圆形凹槽(4),其中一侧圆形凹槽(4)内设有锚固钢筋(6),其中另一侧圆形凹槽(4)内设有预埋孔洞(7),圆形凹槽(4)由圆边模具制作而成,圆形凹槽(4)的厚度与楔形肋柱(1)的厚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携式装配生态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相邻墙体拼装是通过一侧锚固钢筋(6)植入另一侧预留孔泂(7),再对两侧圆形凹槽(4)浇筑混凝土致密实,以实现相邻墙体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携式装配生态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肋柱(1)与填充秸秆板(3)的侧面均开设有多处梯形凹槽(5),梯形凹槽(5)之间相互平行,梯形凹槽(5)由填充秸秆板(3)内嵌作侧边的模具制作而成,梯形凹槽(5)的厚度与填充秸秆板(3)厚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携式装配生态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肋柱(1)和直形肋梁(2)中秸秆纤维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先将农作物秸秆剪断至长度约5~15mm,筛选备用;
步骤二,将秸秆小段粉磨至秸秆纤维,长度约2~10mm,干燥封袋备用;
步骤三,将上述纤维纤维置4%NaOH溶液中浸泡24h左右,过滤后冲洗掉NaOH残液,经烘干制成秸秆改性纤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携式装配生态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肋柱(1)和直形肋梁(2)中秸秆纤维混凝土组成成分如下:
水泥18%、水8%、砂20%、石52%、秸秆纤维2%(质量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携式装配生态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肋柱(1)和直形肋梁(2)中秸秆纤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将秸秆混凝土的所需材料分别称重好,然后按顺序加入搅拌机;
步骤二,将水泥与砂、石搅拌1min,再将秸秆纤维加入,再拌合1min,使秸秆纤维均匀分散在水泥、砂、石中,不致团结;
步骤三,加入水继续搅拌1min,即得秸秆纤维混凝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携式装配生态复合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秸秆板(3)的制备方法如下:
由整根稻草或麦秸秆烘干至含水率低于10%,再通过机械压缩加工成整块板,该制作工艺无需添加胶粘剂,秸秆间的粘接靠机械高压下秸杆自身渗出的胶体,其中,秸秆板的密度约为440kg/m3,抗压强度大于等于3Mpa,导热系数为0.1W/m·K。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858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充电桩用防脱落式充电枪
- 下一篇:一种介入器械演示和测试模拟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