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面智能多功能清理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85302.4 | 申请日: | 202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9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石益萍;冯虎田;欧屹;周长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B35/32 | 分类号: | B63B35/32;E02B15/10;G01S17/93;B63B45/08;B63H21/17;F03D9/11;F03D9/32;H02J7/35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炳斐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面 智能 多功能 清理 机器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面智能多功能清理机器人,包括船体、风力发电装置及太阳能发电装置,其中船体平台前端设置有垃圾收纳装置,且垃圾收纳装置输出端与垃圾暂存装置输入端固定连接,垃圾暂存装置输出端通过垃圾传送装置与垃圾压滤装置输入端固定连接,本发明利用激光信号处理器进行激光红外障碍物识别,并在船体行驶过程中不间断进行扫描,检测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并将检测信息传输至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控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且本发明可在远程服务模块的数据分析和路径规划下,完成巡航水域信息的采集,并对规划路径水域存在的垃圾进行清理,实现机器人全天候低成本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面智能多功能清理机器人。
背景技术
河道湖泊水面经常会因为自然或者人为原因漂浮很多垃圾,水面上的垃圾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水体的质量,降低视觉感官效果,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水面上漂浮的垃圾进行打捞处理,目前水面保洁一般是由人工在岸上或者划船进行打捞,人工成本巨大,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打捞效率低下;此外由于水面垃圾的分布是随机的,人工搜寻垃圾也较困难,费时费力,经济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水面智能多功能清理机器人。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水面智能多功能清理机器人,所述机器人包括船体,所述船体前端设置有垃圾收纳装置,且垃圾收纳装置的输出端与垃圾暂存装置的输入端固定连接;
所述垃圾暂存装置的输出端通过垃圾传送装置与垃圾压滤装置的输入端固定连接,且所述垃圾压滤装置底部固定设置有垃圾储存装置;
所述船体的上侧由上至下依次设置风力发电装置、360度高清摄像头、激光信号处理器、光报警器及声报警器;
所述船体后端上侧固定设置有蓄电池组,且所述船体后端设置有动力装置;
所述船体后端上侧设置有太阳能发电装置,且所述船体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控制各设备工作的控制中心;
所述控制中心通过无线网与远程服务模块传输连接,所述远程服务模块通过无线网远程控制控制中心做出相应的调整控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1)利用激光信号处理器进行激光红外障碍物识别,并在船体行驶过程中不间断进行扫描,检测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并将检测信息传输至控制中心,并由控制中心控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2)通过远程服务模块及控制中心的设置,船体可在远程服务模块的数据分析和路径规划下,在规划路径下完成巡航水域信息的采集,并对规划路径水域存在的垃圾进行清理;3)远程服务模块可通过无线网远程控制控制中心做出相应的调整控制,且操作人员可通过远程服务模块远程手动遥控船体进行行驶,并通过远程服务模块对控制中心发送回收指令,控制船体按规划路径自动返航至回收站;4)通过风力发电装置及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设置,可将风能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输送至蓄电池组进行存储,实现机器人全天候低成本运行。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水面智能多功能清理机器人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水面智能多功能清理机器人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水面智能多功能清理机器人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53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