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编夹泥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96768.4 | 申请日: | 202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0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王乙茜;周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10 | 分类号: | C04B28/10;E04B2/00;E04B1/76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陈明龙 |
地址: | 61006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竹编 夹泥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竹编夹泥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竹编夹泥墙是由骨架层和泥土层堆叠而成,且包括至少一层骨架层和至少两层泥土层,骨架层是采用竹片编成网状结构的竹编,泥土层是采用涂泥材料涂覆在骨架层上形成的泥土层;涂泥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材料制成:50‑100份老石灰、60‑150份黄土、40‑120份河底沙、1.5‑6份秸秆材料、20‑80份水、0.2‑3份茶粉。本发明的竹编夹泥墙具有粘性高、强度好、不易开裂、制造成本低的特点,采用竹编夹泥墙作为墙体保温性能好,能提升室内的舒适度,竹编夹泥墙就地取材制作,使用的材料来源广、无毒、无异味、绿色环保,采用竹编夹泥墙作为墙体建造的建筑极具本地特色,适合广泛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墙体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竹编夹泥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古建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型,以木结构为主,自身特色明显,墙体是木结构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结构特点和材料工艺可分为砖墙、石墙、土墙、竹编夹泥墙、木板墙等类型。不同材料制成的木结构古建筑具有各个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缺点,其中,砖墙和石墙制作工艺较复杂且成本较高,土墙的墙体强度比较差,很容易倒塌,木板墙防火耐腐性能较差。竹编夹泥墙,又称“竹笆墙”、“竹编木骨泥墙”等,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木骨泥墙”,这类墙广泛分布在盛产竹材的南方地区,以川渝地区最为集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为该地区古建筑中主要的墙体类型。根据调查资料,四川地区现存明代木结构古建筑中大多数墙体为竹编夹泥墙,例如新津观音寺、蓬溪宝梵寺、邛崃盘陀寺、广汉龙居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均采用竹编夹泥墙作为墙体。
竹编夹泥墙的制作方法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性会有着些许差异,大多比较简单,通用做法是运用本土材料简单加工后制作,首先将取自于本土的原生带有沙质的沙黄泥进行夯打,泥土须经打细到不大于6毫米的颗粒,使泥土均匀、紧实。另外加入一定量的秸秆材料以加强材料之间的强度,然后按照沙黄泥(含秸秆):水=1:0.5的比例进行混合得到涂泥材料;然后将竹子切割成竹条,将其横竖编织成竹编作为墙体骨架。在墙体骨架上抹上混合的涂泥材料,即可得到传统方法制备的竹编夹泥墙。
传统方法制备的竹编夹泥墙工艺比较简单,因采用本土材料制备而成,成本比较低,但这种方法制备的竹编夹泥墙因涂泥材料的粘性不高,和墙体骨架粘接不牢固,且涂泥材料本身强度不够,常常出现涂泥材料脱落、表面开裂的问题;此外,采用传统的竹编夹泥墙作为墙体保温性能差,内受室外环境的影响较大,导致室内的舒适度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竹编夹泥墙粘性不高、强度不够,出现涂泥材料脱落、表面开裂,且竹编夹泥墙保温性能差导致室内的舒适度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竹编夹泥墙及其制备方法,该竹编夹泥墙采用竹编作为骨架层,采用涂泥材料作为泥土层,制备的竹编夹泥墙具有粘性高、强度好、不易开裂、制造成本低的特点,保温性能好,能提升室内的舒适度。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涂泥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材料制成:50-100份老石灰、60-150份黄土、40-120份河底沙、1.5-6份秸秆材料、20-80份水、0.2-3份茶粉。
本发明的涂泥材料采用老石灰、黄土、河底沙、秸秆材料、水和茶粉原材料按照比例制成,其中老石灰和黄土作为粘接剂,可以将这些原材料粘接起来,使涂泥材料具有很好的粘性;河底沙和秸秆材料作为增强材料,提供涂泥材料的强度,秸秆材料本身重量轻,可以降低涂泥材料的重量,同时也提高涂泥材料的保温效果;茶粉作为吸附剂,能对环境有毒有害物质起到吸附作用。
进一步,所述涂泥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材料制成:60-80份老石灰、70-120份黄土、60-90份河底沙、2.5-4份秸秆材料、30-60份水、1-2份茶粉,其中老石灰、黄土和河底沙的比例为1:0.8-2.5:0.4-1.5,老石灰和水的比例为1:0.4-1,老石灰和秸秆材料的比例为1:0.04-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967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能够集成三种输入方式的移动终端
- 下一篇:一种型材印花辊涂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