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02513.8 | 申请日: | 2020-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02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邵宗泽;王万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1/02 | 分类号: | C02F11/02;C02F11/121;C02F11/06;C02F11/18;C02F103/10;C02F103/36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油 污泥 无害化 处理 方法 装置 | ||
一种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方法及装置,涉及含油污泥处理。装置依次设有微生物降解池、沉淀池、化学氧化池、机械脱水机、热处理炉,微生物降解池中设有旋转带式撇油机、空气输送管、搅拌机。方法:含油污泥在微生物降解池内进行微生物降解预处理后泵入沉淀池内泥水分离,沉淀池底部沉淀的含油污泥通过污泥输送泵输送至化学氧化池,加水进行化学氧化深度处理;化学氧化深度处理后的油泥送入机械脱水机进行机械脱水;脱水后的含油污泥送入热处理炉进行低温热处理。处理后油泥含油率≤3‰,实现油泥无害化处理及部分石油资源回收。指标达到相关建设用地石油含量标准。为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提供一种高效且经济的技术手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油污泥处理,尤其是涉及一种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石油开采及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油污泥,其物化性质十分复杂,由大量水、乳化态油、泥砂和一些悬浮固体组成,含油率一般为3%~50%(龙亮,刘国荣,张悦,蒋楠.污油泥处理研究现状及其进展[J].过滤与分离,2015(25):32-35)。我国每年产生的含油污泥总量已达500多万吨,且伴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炼厂加工能力的不断提升,含油污泥的产量还将继续增加。然而,根据最新的排污收费标准,含油污泥目前按“危废”管理,其收费标准为1000~3000元/吨(含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S].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020.)。目前,含油污泥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热洗法、热处理法、调质-机械分离法、萃取法,其中热处理法包括焚烧、热解、热氧化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置(匡少平,吴信荣.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各处理法均存在一定的技术弊端,且处理费用高。热洗法处理后残渣含油量较高,且存在二次处理问题;热处理法造成原油、污泥等资源的浪费,处理温度高(>700℃),焚烧过程产生的有害气体、黑烟造成二次污染;调质-机械分离技术仅仅为减量化技术,脱水后污泥的含油率依然较高;萃取法中萃取剂价格较高,损失量较大且存在安全隐患。以微生物修复为代表的生物法,具有处理费用低、无二次污染,但存在处理速度慢、效率低的缺点,单独使用难以满足含油污泥的处理要求(魏小芳,张忠智,罗一菁,刘红超.石油烃优势降解菌在处理含油污泥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5(18):8-11;陈昌照,于文赫,陈宏坤,张坤峰.热洗后油泥砂化学氧化处理可行性研究[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7(27):14-1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适应高盐度及高含油的处理环境,高效且经济的一种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方法。
所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装置依次设有微生物降解池、沉淀池、化学氧化池、机械脱水机、热处理炉,所述微生物降解池中设有旋转带式撇油机、空气输送管、搅拌机;所述沉淀池顶部设有菌液回流泵,沉淀后的上部菌液可通过菌液回流泵回流至微生物降解池继续进行降解,沉淀池底部与化学氧化池之间设有污泥输送泵,沉淀后的污泥通过污泥输送泵输送至化学氧化池,化学氧化池内设有搅拌机。
所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方法,采用所述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1)含油污泥在微生物降解池内进行微生物降解预处理后泵入沉淀池内泥水分离,
2)沉淀池底部沉淀的含油污泥通过污泥输送泵输送至化学氧化池,加水进行化学氧化深度处理;
3)化学氧化深度处理后的油泥送入机械脱水机进行机械脱水;
4)脱水后的含油污泥送入热处理炉进行低温热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未经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251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