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09533.8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03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江保力;曹学武;王宇峰;刘辉聪;阮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杨天娇 |
地址: | 310012***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耗电 控制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包括与控制电路连接的负载电路,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开机控制单元、电池通断控制单元和P‑MOSFET晶体管,其中: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开机控制单元的输出端,P‑MOSFET晶体管的源极连接电池的正极,漏极连接负载电路的正极,栅极连接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开机时,开机控制单元输出控制信号并通过电池通断控制单元控制P‑MOSFET晶体管导通为负载电路供电,关机时,电池通断控制单元截止,控制P‑MOSFET晶体管断开停止为负载电路供电。该电路结构简单、元器件数量少、成本低、能耗低,有效提高了电池续航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供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现有的便携式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在关机后,由于便携式设备关机后其部分负载电路仍在工作,导致便携式设备所携带的电池的耗电电流通常在mA级别,mA级别的持续放电电流会不断的消耗电池储存的有限电量,若不及时充电,电量通常会以比较快的速度耗完,在一些不能频繁充电的商用和军用产品领域,不仅会减少电池的续航时间,也会因电池耗电速度快而耗光电池储存的能量导致设备开不了机,这对于以锂电池供电为主的便携式设备是非常不利。现有技术通常是通过减少便携式设备关机后电池后端用电电路的耗电电流来减少电池耗电,并不能有效的减少便携式设备关机后锂电池的耗电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结构简单、元器件数量少、成本低,可大大降低电池的耗电速度,有效提高电池续航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包括与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连接的负载电路,锂电池低耗电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池、开机控制单元、电池通断控制单元和P-MOSFET晶体管V1,其中:
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开机控制单元的输出端,P-MOSFET晶体管V1的源极连接电池的正极,漏极连接负载电路的正极,栅极连接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出端;
电池为开机控制单元、电池通断控制单元和负载电路供电,开机时,开机控制单元输出控制信号并通过电池通断控制单元控制P-MOSFET晶体管V1导通为负载电路供电,关机时,电池通断控制单元截止,控制P-MOSFET晶体管V1断开,停止为负载电路供电。
优选地,开机控制单元,包括按键开关S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N-MOSFET晶体管V2和N-MOSFET晶体管V3,其中:
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经电阻R3连接电池的负极,电阻R2和电阻R3的公共端为第一公共端;
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经电阻R5连接电池的负极,电阻R4和电阻R5的公共端为第二公共端;
按键开关S1的一端连接电池的负极,另一端连接第一公共端;
N-MOSFET晶体管V2的栅极连接第一公共端,源极连接电池的负极,漏极连接第二公共端;
N-MOSFET晶体管V3的栅极连接第二公共端,源极连接电池的负极,漏极为开机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并连接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入端。
优选地,电池通断控制单元,包括电阻R6、电阻R7和N-MOSFET晶体管V4,其中:
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池的正极,另一端经电阻R7连接N-MOSFET晶体管V4的漏极,N-MOSFET晶体管V4的源极连接电池的负极,栅极连接微控制单元或嵌入式控制器,漏极为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入端,并连接开机控制单元的输出端;
电阻R6和电阻R7的公共端为第三公共端,第三公共端为电池通断控制单元的输出端,P-MOSFET晶体管V1的栅极连接第三公共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95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污水处理池智能沉淀废渣设备
- 下一篇:一种基于比色法的光纤超高温测温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