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速传感装置、车辆监控方法和车辆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09960.6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01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丁磊;戴必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人运通(上海)自动驾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P3/00 | 分类号: | G01P3/00;G07C5/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麦小婵;郝传鑫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闵***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感 装置 车辆 监控 方法 控制 | ||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轮速传感装置、车辆监控方法和车辆控制装置,其中,轮速传感装置包括传感组件和齿轮,传感组件包括第一传感元件和第二传感元件,齿轮上设有初始轮齿和多个基础轮齿,第一传感元件和第二传感元件用于检测经过各自的检测位置时的初始轮齿及基础轮齿的位置信号,而初始轮齿与基础轮齿在同一检测位置的方位不同,因此,当初始轮齿与基础轮齿分别经过传感组件时,传感组件所检测到的信号不同,相当于在齿轮上设置了能够被检测到的具有标记的轮齿,从而有利于获取轮速传感器的更多信息,进而有利于基于轮速传感器所进行的相关监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轮速传感装置、车辆监控方法和车辆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轮速传感器是车辆非常重要的传感器,为了保证功能安全,需要基于轮速传感器进行相关监控来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如图1所示,现有的轮速传感器设有齿轮盘10和两个传感元件20,传感元件20设于壳体30上,齿轮盘10上的轮齿是均匀分布的,当齿轮盘10转动的时候,这两个传感元件20都能感受到轮齿的转动。实际上,一个传感元件就能够满足测速要求了,但是,如果需要确定齿轮盘10的转动方向,则一般需要利用两个传感元件20空间上布置让同一个齿经过的时候,两个传感元件20能产生一定的相位差,这样就能根据相位差的大小确定齿轮盘10的转动方向。但是,上述轮速传感器无法获取轮速传感器的更多信息,因此不利于基于轮速传感器所进行的相关监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轮速传感装置、车辆监控方法和车辆控制装置,其能够有利于基于轮速传感器所进行的相关监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轮速传感装置包括传感组件和齿轮,所述传感组件包括第一传感元件和第二传感元件,所述齿轮上设有初始轮齿和多个基础轮齿,所述第一传感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元件用于检测经过各自的检测位置时的所述初始轮齿及所述基础轮齿的位置信号;其中,所述初始轮齿及所述基础轮齿在所述齿轮上的设置位置满足:所述初始轮齿与所述基础轮齿在同一检测位置的方位不同。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轮速传感装置还包括固定座和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齿轮的一端面的上方,所述第一传感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元件设于所述支撑件上。
作为优选方案,每一所述基础轮齿的中心线均穿过所述齿轮的中心,所述初始齿轮的中心线不穿过所述齿轮的中心;
当所述初始齿轮转动至所述第一传感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元件的检测位置时,所述第一传感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元件之间的连线在所述齿轮的一端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初始齿轮的中心线重叠。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传感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元件还用于将检测到的信号发送至车辆控制装置,以使所述车辆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一传感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元件发送的信号,判断当前经过所述传感组件的轮齿类型,并根据当前经过所述传感组件的轮齿类型,对车辆进行监控。
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于所述的轮速传感装置的车辆监控方法,包括:
实时接收所述第一传感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元件发送的信号;
根据所述实时接收的所述第一传感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元件发送的信号,判断当前经过所述传感组件的轮齿类型;
根据当前经过所述传感组件的轮齿类型,对车辆进行监控。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根据所述实时接收的所述第一传感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元件发送的信号,判断当前经过所述传感组件的轮齿类型,具体包括:
对每次接收的所述第一传感元件和所述第二传感元件检测到的信号,均计算所述第一传感元件检测到的信号与所述第二传感元件检测到的信号之间的相位差;
根据所述相位差,判断当前经过所述传感组件的轮齿类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人运通(上海)自动驾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华人运通(上海)自动驾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99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