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节间柱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11792.4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2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天宝;贾喜;贾文文;汪凯;杨安营;徐星明;张微;杨璋;刘汪洋;韩晓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绿色建筑产业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4G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51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模壳 混凝土 组合 节间 | ||
本申请涉及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节间柱,涉及建筑工程中组合墙体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隔断结构以及底座;第一柱体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内部设有第一腔室,上部设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浇筑口;第二柱体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内部设有第二腔室,上部设有与第二腔室连通的第二浇筑口,第二柱体位于第一柱体的一侧,且与第一柱体垂直固定设置,形成横截面呈L形的整体结构;隔断结构位于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之间,用于隔离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底座位于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底部且与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固定连接。本申请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场支护模板时费时费力的技术问题,达到现场制作墙体更便捷、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中组合墙体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节间柱。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房屋建筑的装配组合式施工技术发展迅猛,装配组合式墙体是将墙体分隔制作,然后再进行连接固定。装配组合式墙体制作技术使得墙体的制作更加便捷。
钢模壳混凝土结构是一种以钢结构构件为模板,并在内部浇筑混凝土而形成的一种钢与砼的结合结构。与传统的混凝土建筑相比,钢模壳砼组合结构可实现工厂化、集改化、标准化和数模化,钢模壳梁、柱结构是钢模壳混凝土组合结构中较为常见的结构,作为建筑物的重要支撑构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建筑楼宇的成本和安全性能。
目前,钢模壳混凝土结构的制作一般是首先在工厂预制主墙体,然后,将预制好的主墙体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主墙体连接的转角部位需要现场另行支护模板进行浇筑。上述钢模壳混凝土结构制作中,墙体的转角部位的施工采用现场支模,由于转角部位一般为直角,采用现场支模浇筑,一方面无法保证转角部位的质量,另一方面费时费力,效率较低。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场支模浇筑转角部位,支模拆模工序繁琐,造成质量不佳且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现有的钢模壳混凝土结构的转角部位支拆模工序繁琐、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节间柱。
本申请提供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节间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钢模壳混凝土组合L形节间柱,包括
第一柱体,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内部设有第一腔室,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第一浇筑口;
第二柱体,横截面外轮廓为矩形,内部设有第二腔室,上部设有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第二浇筑口,所述第二柱体位于所述第一柱体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柱体垂直固定设置,形成横截面呈L形的整体结构;
隔断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之间,用于隔离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以及
底座,位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墙体模块化,尤其是施工难度较大的转角部位,采用了垂直固定连接的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通过向其内部浇筑混凝土,即可形成牢固、美观的墙体转角节间柱,替代了传统的支护模板浇筑的方式,无需搭建和拆除模板,简化了工序,并且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使施工现场更加整洁,提高了现场作业的安全性,另外,墙体外部更加美观。
优选的,所述隔断结构包括一个隔板;所述隔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对接的45°切口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连接的位置设计为45°切口,进行焊接组对,在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组对的切口位置,沿切口竖向设置隔板,通过隔板分隔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结构简单,且有利于提高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结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绿色建筑产业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绿色建筑产业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17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