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再生骨料增强剂及其制备方法及再生骨料混凝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12837.X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06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赵绍飞;王菊飞;肖世棒;韩唯光;李跃根;张良;季京安;吴杰;朱敏涛;卞成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荣混凝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2/08 | 分类号: | C04B22/08;C04B28/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周涛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骨料 增强 及其 制备 方法 混凝土 | ||
1.一种再生骨料增强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微硅粉1-10份、粉煤灰5-25份、水玻璃0.5-10份、氢氧化钠0.8-2份、矿粉20-80份、水5-20份,所述粉煤灰和矿粉的重量比为1:2.5-10,所述微硅粉与矿粉+粉煤灰的重量比为1:10-50,所述水+水玻璃与矿粉+粉煤灰+硅微粉的重量比为1:1-10,所述微硅粉中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数为80-96%,所述微硅粉的平均粒径为0.1-0.3微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骨料增强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各组分:微硅粉2.5份、粉煤灰10份、水玻璃10份、氢氧化钠1.7份、矿粉75份、水12份,所述粉煤灰和矿粉的重量比为1:7.5,所述微硅粉与矿粉+粉煤灰的重量比为1:34,所述水+水玻璃与矿粉+粉煤灰+硅微粉的质量比为1:4.8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骨料增强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粉煤灰微F类粉煤灰,所述粉煤灰的平均粒径为100-200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骨料增强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玻璃的模数为2.5-3.5,固形物含量为25%-4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再生骨料增强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化钠为片状氢氧化钠。
6.一种再生骨料增强剂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再生骨料增强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按重量称取微硅粉1-10份、粉煤灰5-25份、水玻璃0.5-10份、氢氧化钠0.8-2份、矿粉20-80份、水5-20份;
步骤二、将微硅粉与氢氧化钠混合均匀,将水与水玻璃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将微硅粉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入到混合溶液中得到新的混合溶液,将粉煤灰及矿粉加入到新的混合溶液中即得再生骨料增强剂。
7.一种再生骨料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再生骨料增强剂、再生粗骨料、天然粗骨料、天然砂、拌合水,所述水泥为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再生粗骨料是平均粒径为5-25毫米的碎石,所述天然粗骨料为平均粒径为5-10毫米的碎石,所述再生骨料增强剂与再生粗骨料提前在混料机内混合均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再生骨料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单方混凝土中,各组分的重量如下:微硅粉2.5千克、粉煤灰5千克、水玻璃5.4千克、氢氧化钠1.5千克、矿粉50千克,水12.6千克,再生粗骨料515千克,水泥400千克、天然粗骨料515千克、天然砂675千克、拌合水120千克,制备得到的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为C50。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再生骨料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单方混凝土中,各组分重量如下:微硅粉2千克、粉煤灰10千克、水玻璃4.5千克、氢氧化钠1.7千克、矿粉40千克,水13千克、再生粗骨料515千克、水泥400千克、天然粗骨料515千克、天然砂675千克、拌合水120千克,制备得到的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为C40。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再生骨料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单方混凝土中,各组分重量如下:微硅粉1千克、粉煤灰20千克、水玻璃4.8千克、氢氧化钠1.4千克、矿粉30千克,水11千克、再生粗骨料515千克、水泥400千克、天然粗骨料515千克、天然砂675千克、拌合水120千克,制备得到的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为C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荣混凝土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荣混凝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283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进行乘车路径识别确定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环保塑料薄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