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压力机构过充消除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17380.1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86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梅劲华;段继超;阳靖;黎丹;李振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H11/10 | 分类号: | B61H11/1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李美丽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 机构 消除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压力机构过充消除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其中三压力机构过充消除控制系统中,三压力机构的内腔与容积风缸相连;列车管与制动缸均与三压力机构的容积室相连;还包括第一阀、同步风缸和第二阀,容积风缸通过第一阀与同步风缸的第一口相连,同步风缸的第二口与第二阀相连;第一阀用于自动车组发出紧急制动缓解指令时刻起延时设定时长T1后导通,并自导通时刻起延时设定时长T2后截断;第二阀用于自动车组发出紧急制动指令时刻起延时设定时长T3后导通,并自导通时刻起延时设定时长T4后截断。本发明能够在列车管过充后,快速自动降低三压力机构容积室的压力,解决三压力机构的过充消除不及时问题,省时省力,避免影响车辆线上运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装备制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三压力机构过充消除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符合UIC标准的动车组配备的分配阀通常为三压力机构1,以满足阶段缓解要求。参见图1,三压力机构1的内腔与容积风缸101相连通,且三压力机构1的内腔与容积风缸101共同形成三压力机构1的容积室。列车管3与制动缸2均与三压力机构1的容积室相连通。其中,三压力机构1的三压力分别表示列车管3的压力P、容积室的压力P1、制动缸2的压力P2,当压力平衡时,P+P2=P1。
动车组紧急制动被触发后,列车管3压力会排空至0kPa。后续缓解紧急制动时,定压500kPa的列车管3通常会过充(约至530kPa)以加快动车组紧急制动缓解速度,列车管3压力过充的同时,三压力机构1的容积室也会跟随列车管3出现过充。由于三压力机构1的容积室与列车管3之间存在缩堵,导致容积室压力无法在段时间内降至500kPa,因此,过充后,在正常有足够过充消除时间的情况下,三压力机构1的容积室会跟随列车管3压力过充消除至500kPa。但是,若在过充消除周期内,动车组再一次触发紧急制动,三压力机构1则会锁存当前容积室压力值(一般大于500kPa),后续再次缓解紧急制动时,若当列车管3缓解压力小于容积室压力值,三压力机构1输出的制动缸2压力将大于零,即出现制动缓解不彻底的现象。
此外,在动车组司机室换端后,由于换端时间较快,列车管3过充消除程序实际并未完全完成,三压力机构1的容积室压力可能高于500kPa;司机换端操作制动手柄至缓解位时,列车管3虽达到定压500kPa,车辆制动缸2容易出现20kPa至30kPa残余压力。
为了解决上述三压力机构过充问题,现有方法是通过人工手动拉动三压力机构1底部的快速缓解拉杆,以缓解三压力机构1容积室的压力,进而完全缓解制动缸2的压力。按照该种方法消除三压力机构的过充,需要逐个车厢进行手动操作,费时费力,影响车辆线上运营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依靠人工手动操作来消除三压力机构过充存在的费时费力、效率低的不足,提供一种三压力机构过充消除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列车管过充后,能够快速自动降低三压力机构容积室的压力,解决三压力机构的过充不能及时消除问题,省时省力,避免影响车辆线上运营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压力机构过充消除控制系统,其中三压力机构的内腔与容积风缸相连通,且三压力机构的内腔与容积风缸共同形成三压力机构的容积室;列车管与制动缸均与三压力机构的容积室相连通;
其特点是包括第一阀、同步风缸和第二阀,所述容积风缸通过第一阀与同步风缸的第一口相连,同步风缸的第二口与第二阀相连;其中:
第一阀:用于自动车组发出紧急制动缓解指令时刻起延时设定时长T1后导通,并自第一阀导通时刻起延时设定时长T2后截断,其中,T0≤T1≤5s,29s≤T2≤31s,T0为动车组紧急制动缓解完成所需时长;
第二阀:用于自动车组发出紧急制动指令时刻起延时设定时长T3后导通,并自第二阀导通时刻起延时设定时长T4后截断,其中,0s≤T3≤2s,9s≤T4≤11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738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配电室防汛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广谱的防腐组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