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BMP6和BMP7基因与ONFH风险性有关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及组合检测物质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20293.1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16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宋旸;赵昕;杜珍武;李照彦;王庆宇;张桂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3 | 分类号: | C12Q1/6883;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中玖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2219 | 代理人: | 姜姗姗 |
地址: | 130012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bmp6 bmp7 基因 onfh 风险 有关 核苷酸 多态位点 组合 检测 物质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BMP7和BMP6基因7SNPs标志物或标志物的组合用于ONFH分子预警、临床分子诊断与分型、药物治疗靶标。6SNPs的两两交互作用显著相关于ONFH发病风险,且这些风险相关性与单一SNP对ONFH发病风险所表现的作用部分或完全不同,基因交互作用的结果更清晰地发现了多个SNPs对ONFH风险的协同效应,进一步验证了ONFH是多个微效基因联合引起的复杂病,阐述这些分子遗传学位点的联合效应,对ONFH早期分子预警及分子防控对策建立具有重要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BMP7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 rs230205(A/G)、rs12438(T/C)、rs17404303(T/C),BMP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s3812163(T/A)、rs1235192(A/C)、rs1107495(G/A)、rs1043784(C/T) 标志物或标志物的组合在制备诊断或辅助诊断、制备评价或辅助评价待测人患ONFH风险性产品中的应用,进一步用于ONFH分子预警、临床分子诊断与分型、药物治疗靶标。
背景技术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ofthefemoralhead,ONFH)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性疾病。在近10多年来,ONFH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据估计在美国年均20000~30000位患者被新诊断为ONFH,在中国每年新增ONFH病例为150000~200000,而且目前中国成年人ONFH患者812 万人,主要发病群体为40岁至50岁之间的青壮年,致残率高,导致严重社会与家庭经济负担,是目前人类健康面临主要挑战之一。及早发现ONFH遗传学分子诊断标志物进而实施早期分子预警,使其防治时段前移,是降低ONFH发病率的关键。
近年来ONFH分子发病机理的重要研究进展是陆续提出了多系列基因多态性与ONFH的发病风险相关,它们或者与另外一些基因形成连锁不平衡共同影响ONFH的发病,或者影响其它易感基因的表达功能,在ONFH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这些遗传分子病因学研究结果清晰地提示,ONFH属于多个微效基因联合参与并由环境因素诱导的复杂病。
一、关于BMP7基因的研究如下:
BMP7基因多态性与ONFH发病风险相关的研究尚未见报告。
一项研究ONFH患者骨形成和骨重建调控因子(BMP-2,BMP-7,Runx2,骨钙素,骨保护素[OPG])的基因表达水平,并与原发性骨关节炎(OA)患者进行比较。用骨钙素免疫组织方法检测骨基质的细胞和大分子组成,并用显微 CT分析骨小梁的三维组织结构。结果表明BMP-2,BMP-7,Runx2的基因表达在ONFH患者中升高,细胞外骨钙素沉积也增加,可能由于大量成骨细胞与 Runx2活性增加有关。此外,观察到骨钙素免疫反应性和成骨细胞/骨细胞细胞数量增加,而骨小梁微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另一项研究为了确定BMP7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易感性的关系,对920名欧美人群有或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妇女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对BMP7基因的8个SNPs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只有BMP7基因TGTG单倍型与全髋骨密度相关,BMP7基因的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和9个单倍型与 L1-4、股骨颈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无关。
与传统的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法及定量CT分别测量骨小梁和皮质骨密度 (vBMD)相比,与人类骨小梁和皮质vBMD相关的基因变异知之甚少,尽管这些基因对于确定骨强度和骨质疏松风险十分重要。通过对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研究中的822名65岁以上白人男性的383个骨代谢候选基因进行标记和潜在功能性SNPs基因分型,验证了与股骨颈骨小梁和皮质vBMD相关的基因变异的假设。随后通过来自同一研究的另外1155名男性的复制实验,发现了骨小梁 vBMD密切相关的包括BMP7等9个基因相关的SNPs,这个结果提出了BMP7 为相关于皮质和小梁vBMD的新基因变体。
二、关于BMP6基因的研究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02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宽光斑激光能量回收装置和激光熔覆头装置
- 下一篇:用于无人机充电的智能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