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轨道车辆碰撞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22307.3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69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本怀;刘艳文;刘金龙;徐健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8 | 分类号: | G01M17/08;G01M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薛娇 |
地址: | 130000 ***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 车辆 碰撞 测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碰撞测试系统,包括:传感器连接板、测力传感器组、数据采集系统和控制系统,测力传感器组中的每个测力传感器安装在传感器连接板的一个安装孔上并与与数据采集系统的一个硬件通道连接,在每个测力传感器内设置传感器ID芯片来存储传感器系数和传感器编号,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每个硬件通道获取测力传感器在轨道车辆碰撞试验时输出的电压信号,并对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得到目标电压信号,控制系统根据每个目标电压信号确定对应的硬件通道所对应的测力传感器的目标传感器编号,并从传感器编号和传感器系数的对应关系中确定每个目标传感器编号对应的传感器系数,因此,本发明无需人工参与确定和录入测试时各个传感器系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测试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碰撞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为保护列车成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列车碰撞事故的发生,研制耐撞性吸能列车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列车碰撞安全性开发试验过程中,为了研究和提高车身的耐撞性,需要测定车辆碰撞时的撞力分布情况,以便分析撞击部位的结构和受力状况,从而为设计安全列车车身和改进优化车身结构提供试验依据。
目前通常采用轨道车辆碰撞测试系统研究碰撞事故以及对吸能车体进行安全评估。现有方案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碰撞测试需求,相应调整轨道车辆碰撞测试系统中各个测力传感器的布局。但是由于测力传感器数量较多,传统技术无法准确、便捷的实现测力传感器的硬件通道设置来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因此通常需要大量人工参与,由人工确定和录入每次碰撞测试时布局的各个测力传感器的传感器系数,从而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系统参数设置错误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公开一种轨道车辆碰撞测试系统,以实现轨道车辆碰撞测试系统的自识别功能,且无需人工确定和录入每次碰撞测试时布局的各个测力传感器的传感器系数,从而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效避免系统参数设置错误的情况。
一种轨道车辆碰撞测试系统,包括:传感器连接板、测力传感器组、数据采集系统和控制系统;
所述传感器连接板设置有安装孔;
所述测力传感器组包括:N个测力传感器,每个所述测力传感器安装在所述传感器连接板的一个所述安装孔上,所有安装在所述传感器连接板上的所述测力传感器形成轨道车辆碰撞墙,其中,每个所述测力传感器具有传感器ID芯片,所述传感器ID芯片存储有传感器系数和表征唯一标识的传感器编号,所述传感器系数用于表示电压值和传感器力值的对应关系,N为正整数;
所述数据采集系统具有的硬件通道的数量不低于所述测力传感器的数量,每个所述测力传感器与一个所述硬件通道连接,所述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每个所述硬件通道获取相对应的测力传感器在轨道车辆碰撞试验时输出的电压信号,并对所述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得到目标电压信号,存储所述目标电压信号;
所述控制系统从所述数据采集系统获取各个所述目标电压信号,并基于每个所述目标电压信号对应的硬件通道确定相对应的测力传感器的传感器编号,并记为目标传感器编号,从预先存储的传感器编号和传感器系数的对应关系中,确定每个所述目标传感器编号对应的传感器系数。
可选的,所述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一台主机和多台从机,所述主机与各个所述从机连接,所述主机产生同步时钟信号,并将所述同步时钟信号发送至各个所述从机,实现所述主机和各个所述从机的同步信号采集。
可选的,所述主机和各个所述从机通过同步光线连接。
可选的,所述主机和每个从机均包括:放大器和采集器,所述放大器和所述采集器集成一体构成一个机箱;
所述放大器用于对测力传感器在轨道车辆碰撞试验时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得到所述目标电压信号;
所述采集器用于采集和存储所述目标电压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23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